9月10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儀式暨生命科學儀器技術創新發展戰略研討會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舉行。據悉,這也是中科院在生命科學領域成立的首個科學儀器與技術創新中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表示,生命科學正從分子水平進入系統水平,從而更需要實驗方法學的突破以及核心研究技術與關鍵裝備的自主創新來支撐。
“科研儀器是取得領先成果的重要保障。”徐濤說,在諾貝爾獎的成果中,純粹的科學發現所產生的成果僅占1/3,因儀器、手段及工具創新而取得的成果約占1/3,此外,由方法、思路創新取得的成果也約占1/3。
“精密科學儀器設備既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高技術的產業。”徐濤說。
不久前,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指出,我國的科學研究存在嚴重“空芯化”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是儀器設備依賴進口;二是儀器創新投入較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志杰向《科學時報》坦言,他所在的實驗室里,國產設備不超過30%,高端、貴重的科研儀器幾乎都依賴進口。“盡管一些科研工作可以由商品儀器來完成,但依靠國外的商品儀器,很難獲得一流的開創性研究成果。我國生物學家要想獲得有特色的、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不能僅僅依靠國外的商品儀器設備,需要有自己的新思想和建立自己特殊的技術手段。”劉志杰說。
生物物理所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儀器創新,徐濤介紹,迄今為止,生物物理所共開發出100多種儀器,覆蓋空間、仿生、輻射、分離提純、光譜、波譜、圖像分析、醫療診斷等領域。
據悉,中心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領導,依托生物物理研究所承建,將面向京區生命科學研究發展需求,主要圍繞五方面任務開展工作。一是立足前沿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需求,開展生命科學研究所需通用儀器設備的自主創新研制、新的方法學研究及其技術實現;二是以北京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重要儀器設備為載體,綜合科研發展需求和學科交叉需求,開展集成創新,升級技術、提高性能、添加功能,充分挖掘大型儀器的潛力;三是接受京區各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儀器開發委托,開展各自學科研究領域專用儀器設備和實驗技術的創新研制;四是整合和加強北京生科院現有技術力量,打造精密機械設計與加工、精密光學器件設計與加工、通用電子線路設計與加工、基本控制軟件編制與調試等專業技術平臺和技術創新支撐隊伍,為中心承擔的儀器研制項目提供具體技術實現;五是舉辦與各種儀器創新相關的研討和交流,為北京生命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的發展提供服務。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心常務副主任倉懷興向《科學時報》介紹,中心實行以項目為載體的動態運行機制。中心將設首席技術專家,享受與“百人計劃”同等的待遇。首席技術專家應是具體儀器設備研制項目組組長或主要支撐技術的負責人。這也是在當前科研體制之下進行的一種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