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府作出對中國輸美輪胎征收懲罰性關稅決定,中國化工報采訪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
記者:您如何看待近年來中美輪胎進出口形勢?
李勇武:中國輪胎行業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輪胎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中國輪胎產量達3.5億條,其中40%以上出口,進入美國市場的輪胎占出口量的30%左右。中國輪胎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汽車對輪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世界輪胎行業調整和轉移的必然結果。到目前,包括美國固特異等大公司在內的世界主要輪胎企業大多在中國設廠,中國輪胎行業無論從投資主體,還是產品結構都已成為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一個行業。
記者:對美國政府作出的特保裁決,您有何看法?
李勇武:美國對中國輪胎實施特保措施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損害世界實體經濟的情況下發生的貿易保護主義惡例,我們認為既不符合中美兩國長遠的戰略利益,也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
從中美雙方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特保裁決不符合中美輪胎貿易實際,缺乏事實基礎。其一是中國涉案產品主要供應美國的替換胎市場,而美國自產輪胎主要供應原配市場,兩者并不存在直接競爭關系。其二是近兩年中國輪胎產品對美出口增長并不明顯。2008年中國對美國輪胎出口比2007年僅增加了2.2%,2009年上半年比2008年上半年同期下降了16%。即使在中國輪胎出口增幅最大的2007年,美國輪胎制造商的盈利情況也較好。這表明,中國對美國輪胎出口的增長,對美國輪胎生產商沒有造成實質性傷害。其三是美國國內產業關停部分工廠的行為是出于選擇高端市場而主動進行的結構調整,與中國產品的進口無關。即使美國停止進口中國輪胎,此類輪胎仍要從其他國家替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