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迄今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宣布建成,并同時宣布對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
■ 核心提示
科學搞得好不好,和儀器有關系,但是儀器往往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目前對科學儀器設備究竟是一種什么性質的資產或資源缺乏研究和認識,對于其所有權、使用權、共享權和管理權尚無明確可行的制度安排。
大家對儀器還存在一種“敬畏”心理,不敢也不愿在現有商品化儀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改裝的嘗試。
通過多種形式的共享機制增進儀器設備的利用與共享價值,同時,還必須建立起科研儀器設備的利用與共享增值評價指標體系。
購買儀器是否合理,其核心標準是一般的和資深的科學家都能從這些設備的使用中真正地獲益。
“我們到底是用儀器搞科學,還是用科學搞儀器?”這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特聘研究員黃巖誼2年前在其科學網博客上所寫的一篇博客的標題。
他在文章里寫道:回國以后,我發現這些年國內科研機構的儀器設備已經達到世界一流了,在數量上也不顯弱勢,但許多儀器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用處,很多儀器擺放在裝修豪華的實驗室內,在專人負責下閑置,直到幾年后更新時直接報廢。
看來,科研儀器閑置實在已經不是個新話題了。但日前媒體的一篇報道再次將人們的視線聚攏到了那些被閑置的儀器設備上。該報道稱:一些科研單位對于儀器設備的態度是“只要擁有,別無他求”,由此帶來的設備閑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北京市審計局2008年公布的一項審計結果顯示,6所高校部分設備設施購入后形成閑置,涉及金額2941萬元。
盡管科研儀器閑置的現象并不新鮮,但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強,不得不讓人認真思考,這些現象背后有哪些深層次原因?如何才能讓閑置的科研儀器真正有效地運轉起來?
——閑置背后的深層原因——
儀器的真正價值和科學維護被忽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段偉文認為,造成科研儀器閑置的深層次原因包括認識、評估、管理和制度上的一些誤區。
“目前對儀器與科研的關系的認識往往缺乏整體觀,脫離了科研實際”,段偉文說。他指出,一方面,孤立地強調儀器設備的技術先進性和高價格,簡單地將其與先進的科研條件和高水平的科研掛鉤,而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儀器設備的真正價值在于其有效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見物不見人,重視儀器設備的購置而忽視其運行維護人員的專業化配置。
在國內讀書時,黃巖誼總是幻想著世界上一流大學里有著最先進的儀器設備,那里的研究人員因此可以做出讓自己望塵莫及的工作。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后,那里的實驗室震撼了他:“我的眼前像是一個很長時間沒有整理過的博物館的倉庫,擺在我面前的許多儀器的服役期明顯超過了我的年齡,和零散存在的一些現代儀器混搭在一起”。
在以后的工作中,黃巖誼慢慢體會到,儀器完全是為科學思想服務的,科學搞得好不好,和儀器有關系,但是儀器往往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在國內的許多實驗室堆放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但是卻做著與投入很不成比例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