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能源安全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核心
2009-9-18 來源:中國金融
關鍵詞:能源安全 石油經濟 能源價格 污染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金融》雜志的采訪。您是石油經濟及戰略方面的專家,從理論上說,您認為國際油價最合理的水平是多少?目前影響石油價格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伊科諾米季斯: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有一個很明確的回答--每桶70美元。近年來,我的大學研究團隊制定了一個"活化指數"(Activation Index),該指數從技術角度描述各個石油生產國家、地區、公司制造一桶石油的成本是多少,數值隨著油井的位置深淺、油井在海上還是在地下、國家區位和運輸狀況等因素而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根據稅收、政治風險等因素用不同貼現率對其進行貼現,如西德克薩斯地區的貼現率為10%,尼日利亞由于高政治風險為35%,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則更高。由此我們得出沙特生產一桶石油的成本為30美元,委內瑞拉為100美元,俄羅斯是90美元,伊拉克則超過100美元。再將貼現后的數值根據各地區的產量進行加權處理,便得出了70美元/桶的結論。
但這是理論上的,現實生活中,石油的價格波動往往是非常大的。例如2008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一度達到每桶147美元,而到當年年底則跌破40美元,降幅超過70%。聯想到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很多人都認為這又是國際石油企業的串謀,我認為這是不符合現實的。40年前,85%的石油儲備被跨國公司所控制,而現在,這個比例降到了7%!油價劇烈漲跌不是因為這些公司的合謀,而恰恰相反,是因為跨國企業在定價方面沒有了原先的控制能力。目前,國家級別的石油公司通過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的石油儲備占到了全球儲備的90%以上,地緣的政治和經濟因素在石油價格的波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突發事件,如伊拉克占領區的不穩定、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入獄、俄羅斯生產市場的去國際化、委內瑞拉政局變化等等,造成了近年來油價的上升。
但是,價格因素與供應狀況相比,其實并不重要。中國和美國短期都離不開石油,我們可以負擔100美元一桶的價格,但是不能負擔沒有石油。1976年,全球平均用40000BTU(英制熱能單位)能量制造1美元的GDP,而現在,全球使用13000BTU就能生產1美元GDP,僅為1976年的32.5%,也就是說,2008年的油價的最高點是將近150美元,如果按照能源強度換算,則為50美元不到,按照可比價格計算,與1976年的價格差不多。從消費者的角度,我們花費在石油上的收入比例是下降了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負擔的并不是高價,而是沒有石油可用,沒有能源會造成災難性后果,國家的能源戰略必須重視多樣化。
記者:美國總統奧巴馬就任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新能源政策,您對其政策持何看法,這一政策對中國能源安全有什么影響?
伊科諾米季斯:石油不啻為國際領域最重要的大宗產品,在過去一個世紀里,世界爆發了很多次戰爭,多數都與能源有關。化石燃料依舊是現代世界最重要的商品,某種意義上說等同于權力。但奧巴馬政府迷戀于發展替代能源,其本意可能是希望大家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支持環保主義者的理想,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技術要發展得好,其產業鏈必須是有效率的、節能的,其所有環節甚至每一個隱蔽環節都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如若不然,其發展必將是曇花一現。目前美國的能源結構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共占全國能源使用的86%,而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只占0.4%,發展、推廣新能源的成本與其產出不成比例,從某種意義上說,反而是浪費了能源。英國煤氣電力市場辦公室也做過一個統計,英國耗費在風能發電方面的資金占其能源建設總成本的29.7%,但風能占整個能源市場的份額仍只有1.3%,不僅如此,風能電力設施建設以及由于風能的不穩定而帶來的額外的能源消耗使得油氣的需求進一步提高,有關人士認為,"風能扭曲了市場"。
未來25年里,石油、煤炭、天然氣仍將占世界能源使用的85%,傳統能源豐富與否是區分富國和窮國的重要標志,盧拉很清楚這一點,普京和查韋斯也懂,可奧巴馬不懂。
在我看來,中國能源改革更為積極。2008年6月,中石油設立南美公司,負責全權管理拉美地區33個國家的油氣投資和服務等業務,2008年該子公司原油產量達1056萬噸,比2007年增長206萬噸。今年,中石化完成了對瑞士石油公司Addax的收購,中石油成功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的股份,并與中海油一起準備從西班牙石油公司雷普索爾手中收購其位于阿根廷的子公司YPF的股權。我們還記得2005年6月中海油出價185億美元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雖然中海油的報價遠超出其競價對手雪佛龍公司,但美國政界舉著維護美國國家能源安全的大旗,插手中海油的并購計劃并導致了并購計劃的流產。雖然經濟危機對石油需求的影響不小,但美國政府最近的溫和態度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而言,的確是一個不能輕易放棄的良機。我們知道中國今年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都要靠進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資源接續、供應安全的問題愈加突出,支持本國企業"走出去"、擴大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是一個非常務實、非常及時的選擇。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