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纖維產業化“聯合艦隊”起航
2009-9-2 來源:中國服裝網
關鍵詞:碳纖維 復合新材料
近日,隨著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奠基的禮炮在沈陽市康平縣響起,我國碳纖維產業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研發、生產與應用相互脫節、分散發展的局面,進入產業鏈優勢整合與集中建設的新階段。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中國化纖協會會長鄭植藝、秘書長鄭俊林,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民儒,中國恒天集團董事長張杰,新組建的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克、總裁趙向東,沈陽市副市長王英等沈陽市及康平縣領導,以及相關企業負責人出席了隆重的奠基儀式,共同見證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
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中恒公司)由中國恒天集團、中國化纖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遼寧天維紡織研究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揚州惠通聚酯技術有限公司和吉研高科技纖維有限公司5家企業共同投資組建。5家企業分別在碳纖維原絲、碳化、下游制造及成套裝備生產等產業鏈各個環節擁有核心技術,中恒公司的組建將有效整合產業鏈技術優勢,大力推動我國碳纖維產業實現重大突破。
新組建的中恒公司主要從事碳纖維原絲、碳絲及其制品,特種纖維及復合新材料的研發與銷售,同時開展化纖原輔料、金屬材料、化纖化工設備、工程技術開發及新材料產業項目投資等多項業務。一期工程將建成年產1500噸國產化高性能PAN基碳纖維原絲、500噸碳絲生產線及360萬平方米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經過3~5年發展,中恒公司將建設成為我國在碳纖維生產、研發領域產業鏈、供應鏈齊全的具有相當市場占有率的大型科技型企業。
許坤元副會長對中恒公司的組建和運行模式高度贊賞。他指出,目前我國碳纖維產業總體水平較為落后,在原絲質量穩定性、碳化爐等關鍵設備制造以及碳纖維下游制品的模具制造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中恒公司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強產品穩定性、生產低成本等方面的技術攻關,以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滿足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化纖協會在中恒公司組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協調作用。鄭植藝會長對于中恒公司的成功組建備感欣慰,他談到,碳纖維是對我國國防建設,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高科技產業。由于碳纖維產業的特殊性,它的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和商品限制,國際合作的空間極其有限。中恒公司的成功組建,將有效整合國內碳纖維各生產環節的技術力量,以產業化、國產化為目標,以重大裝備、核心技術、規模產能、節能減排為紐帶進行異地重組、集中建設,形成產業鏈整體發展優勢,在我國特種纖維領域實現了發展模式的創新。
鄭植藝談到,中恒公司組建延續了2007年國家啟動的“特種纖維國債項目”中涉及碳纖維及其下游產業的3個重要技術攻關和裝備攻關項目,備受國家和行業高度重視。而且中恒公司今后的發展要以開拓我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終端消費市場為已任,協調上下游,兼顧供應鏈實現共同發展。因此,希望中恒公司樹立雄心,擔當起中國化纖人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嚴格按照國債項目的目標和要求,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發揮成員企業在碳纖維研發及工程化的核心技術優勢,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我國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化和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中恒公司由恒天集團控股,恒天集團董事長張杰告訴記者,作為我國紡織機械研發與制造領域具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及我國腈綸成套裝備生產領域的骨干企業,恒天集團將充分發揮大型國有企業人才、裝備、國際貿易、企業管理、社會資源、金融資本運作等優勢,為推動我國碳纖維及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化進程發揮重要作用。中恒公司將在沈陽成立研發基地,建設“五個中心一個實驗室”,即技術研發中心、裝備研發中心、工程中心、輔助材料研發中心、信息搜集中心以及碳纖維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將中恒公司建設成國內規模最大、產品性能最佳、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碳纖維生產龍頭企業,并爭取盡快進入國內資本市場。中恒公司將努力實現成為中國最大的碳纖維及制品生產基地、中國碳纖維國產化設備制造和成套裝備制造中心和中國碳纖維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大目標。
中恒公司以及由中國化纖協會與沈陽市政府共同打造的沈陽(康平)高新復合材料產業園如期開工建設,對于加快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積極作用,它將填補沈陽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的空白。相關負責人表示,沈陽康平將充分發揮當地電力、土地等資源以及巨大應用市場的優勢,出臺多項優惠政策,為項目投資和運行創造低成本比較優勢,為加快我國碳纖維國產化進程,提高產業化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