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份后,由于國內輪胎市場開始復蘇,帶動橡機行情快速回暖,并在二季度出現了新接訂單的小高潮,國內主要橡機企業生產恢復到正常水平。但上半年國內橡機行業銷售收入下降了約18%,27家主要橡機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大幅下降了41%。
中國化工裝備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化工裝備協會橡膠機械專委會名譽主任李東平指出,盡管去年出口成為我國橡機行業最大的亮點,出口額首破1億美元達到1.6億美元,但放在全球份額里看仍然少的可憐,僅占國內銷售額的1/8,占全球銷售額的1/30。中國橡機要提高檔次,必須要擴大出口份額,尤其是要進入跨國輪胎公司的配套圈子。
亟須融入世界主流供貨圈
李東平介紹,中國橡機在最近6-7年形成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這主要得益于2000年后中國輪胎工業的迅猛發展。前幾年中國橡機的業績主要來自于國內輪胎項目,80%-90%的市場份額都是在國內,但這種情況不會長久,今后中國輪胎企業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大規模跑馬圈地上項目,這將對中國橡機銷售產生較大影響。
李東平說,過去年銷售額在1億-2億元的橡機企業就算很大的了,但由于這幾年產能的快速擴張,橡機企業現在銷售額基本都可以達到5億-6億元,如果國內市場一旦萎縮,這些已經長大的企業馬上就會面臨吃不飽的狀態。他認為,如果中國橡機行業只靠國內輪胎項目支撐發展,那這個市場將是不扎實、不可靠的。現在橡機企業手里的訂單主要是國內輪胎企業的現有項目,后期的市場很難預測,如果能擴大出口,則可以大大緩解國內市場的壓力。
李東平指出,中國進入世界輪胎75強企業的橡機設備,基本是煉膠、硫化等通用設備,成型機等工藝設備很少,這說明中國橡機還沒有進入國際主流供貨圈,這一點很多人都忽視了。而要融入國際主流市場,橡機企業需要有膽識的人與國際輪胎巨頭進行溝通,而不是靠代理商包打天下。比如固特異就因為其高層對中國橡機有偏見,至今不用中國設備,但如果中國橡機企業主動與其溝通交流,化解偏見,就有可能實現突破。世界幾大輪胎公司每年都有10億美元左右的投資用于設備改造和更新,如果中國橡機能占據1/3的市場份額,日子就會好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