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惠程2009年底提出了非公開定向增發方案,融資主要投向與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合作的聚酰亞胺纖維產業化項目,將公司核心競爭力再度聚焦于先進材料的研發生產之上,引起了諸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和密集調研。
作為一類耐熱的高分子特種工程材料,聚酰亞胺(PI)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被業界稱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對于一家中小板公司而言,將聚酰亞胺作為未來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顯示出深圳惠程決策層前瞻性戰略眼光,同時也將考驗其抓住時機經營運作先進材料商業化、產業化的能力。
PI:解決問題的能手
資料顯示,美國超音速客機飛行時表面溫度為177度,使用壽命為6萬小時,故其50%的結構材料為以熱塑型聚酰亞胺為基體樹脂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每架飛機用量約為30噸。聚酰亞胺還是光電器件的三大關鍵材料之一,而國內列車制造行業專家認為,沒有聚酰亞胺就沒有我國列車的提速。
據業界專家介紹,聚酰亞胺目前已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微電子、納米、液晶、分離膜、激光等領域。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對聚酰亞胺進行研究,相關技術已獲得包括美國專利在內的30余項發明專利,并創造性地以氯代苯酐路線生產聚酰亞胺。
分析人士認為,深圳惠程將聚酰亞胺產業化的目標確定于纖維領域,是因為聚酰亞胺纖維作為非常好的工業高溫除塵過濾材料,在當前全球強調減排環保的大背景下,其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在電廠尤其是垃圾發電廠、鋼廠和水泥廠減排行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位于聚合物纖維材料金字塔頂端的聚酰亞胺纖維屬于國外寡頭競爭的格局,技術壁壘較高,并事關國家產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其產業化意義重大。
新合成路徑降成本
行業研究人士指出,目前世界上聚酰亞胺總產量大約為4萬噸,并還在繼續擴產當中,但聚酰亞胺在發展半個世紀后仍未能成為更大品種,其最大障礙就在于成本太高。
目前,聚酰亞胺纖維僅有國外個別公司實現了商業化生產,產能較小,售價很高,并且對我國實行限量銷售。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一直希望國內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聚酰亞胺纖維的國產化進程,在《關于發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09年版)的通知》中明確將聚酰亞胺耐高溫纖維成套裝備的設計制造技術列為國家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將聚酰亞胺耐高溫纖維成套裝備列為國家鼓勵進口的重要裝備。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對聚酰亞胺研發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2001年起主攻“由氯代苯酐直接合成聚酰亞胺及其制品的加工工藝”項目,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聚酰亞胺合成途徑,可將由氯代苯酐出發合成聚酰亞胺的反應步驟,由原來的六步過程簡化為兩步反應,被美國一家公司評價為“最經濟的合成路線”。該所相關文獻稱,綜合測算該技術可使聚酰亞胺的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