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個雨天,東華大學胡祖明教授、陳蕾副研究員、圣歐(蘇州)安全防護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炫柱和總經理鐘洲,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進了蘇州吳江松陵鎮的一片荒地中。因為多雨,眼前的荒地到處泥濘。天空雖然陰沉,但他們的內心卻充滿希望的陽光,因為在這里一個新興的高技術項目即將展開。事實證明,它讓圣歐公司在短短的4年多時間里,從“零”發展為年銷售超3億元的國際性企業,這個項目就是“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纖維(芳綸1313)與耐高溫絕緣紙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緣 起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美國、日本等國的聯手壟斷,我國的芳綸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價格上都完全受制于人,嚴重制約了芳綸材料的應用拓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芳綸開展了大量研制工作,但由于技術上、原料上的困難,直到20世紀末,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芳綸1313產業化項目多次位列我國政府五年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項目之中。
本世紀初,隨著經濟建設迅猛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對高科技纖維材料的需求急速增加。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和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芳綸及其制品的市場銷量隨之增加。相關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芳綸1313下游產品芳綸紙銷量680噸,到2003年達到850噸,到2007年迅速增加到2000噸,平均年增幅達到30%。
到2005年時,芳綸生產的關鍵性技術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壟斷已長達40余年。據有關部門的保守測算,杜邦公司僅芳綸纖維及其制品每年獲得的利潤就超過了我國化纖工業一年的總利潤額。
為了打破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胡祖明為帶頭人的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科研組毅然將目光鎖定在芳綸項目上。科研組的成員東華大學博士陳蕾和圣歐公司經理車明國親歷了這一項目從研發、中試、產業化的全過程。
“當時從研發到產業化困難重重。”胡祖明回憶說,因為芳綸1313生產工藝極其復雜、技術難度大、投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剛開始很難找到公司進行技術投資。經過一系列洽談,圣歐(中國)有限公司慧眼識金,于2005年與東華大學合作,創建了專業從事芳綸1313高性能纖維及其下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圣歐(蘇州)安全防護材料有限公司。隨后的3年內,依托東華大學強大的自主研發團隊,圣歐公司逐步完成了芳綸纖維、芳綸絕緣紙的研發與產業化生產,成就了中國芳綸行業的一個奇跡。研發團隊自主設計、自行加工核心設備,使芳綸1313噸纖維的投資成本低于競爭對手。車明國說,到2009年,圣歐公司芳綸1313纖維產能已達到2000噸/年,成為國內第二大生產企業,全球第四大生產企業,也成為國內惟一的芳綸1313纖維絕緣紙生產供應商。
突 破
那么,東華大學的這一芳綸項目究竟在哪些方面進行了突破?胡祖明和陳蕾在帶領記者參觀工廠車間的過程中,作了詳細解釋。
“我們這個項目是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生產工藝不同于國外(美國杜邦和日本帝人)原有的工藝路線。”胡祖明說,該項目解決了芳綸1313絕緣紙產業化中的原料分散難題,優化了熱壓工藝,設計了專用生產裝置。而且,該項目全面改進了芳綸1313沉析纖維制作工藝,提高了沉析纖維的質量和產能,并設計了與新工藝配套的新設備。
“同時,我們自主開發了非圓形截面芳綸1313絕緣紙專用短切纖維的紡絲工藝,采用高效纖維水洗技術有效降低了成品纖維的金屬離子含量,提高其電絕緣性能;采用高效剪切工藝和特殊聚合裝置,解決了反應不均勻的難題,使單線聚合能力大大提高。溶劑回收率達到98%以上。”
該項目的成功產業化,使我國成為繼美、日、俄之后又一個能生產芳綸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國家。胡祖明認為,該項目不但推動了化纖行業的科技進步,同時帶動了國內上游(原料)和下游(應用)產業發展,為我國高性能纖維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實現自主創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項目培育了一批芳綸生產企業。比如圣歐(蘇州)安全防護材料有限公司和廣東彩艷股份有限公司。”胡祖明說,芳綸項目在這兩個公司實現產業化生產后,產品行銷海內外。其中,廣東彩艷已累計出口間位芳綸近3000噸,目前,廣東彩艷的芳綸Ⅲ項目也成功實現產業化。而圣歐公司目前年銷售額已超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