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幾年投資熱潮之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東石化公司已經調整了投資戰略,開辟國外投資區域,拓展下游業務領域。跨地區合作和并購將進一步延伸中東石化產業鏈,可能將引領新一輪投資熱。
轉戰中印拓市場
最近幾年,很多投資項目進展緩慢,原料短缺是很多中東新項目遇到的最大問題,廉價乙烷原料大部分已經分配給現有項目,只有少量可供新項目投產使用。另外,建設成本高、熟練勞動力稀缺和資金短缺等問題同樣困擾著中東石化公司,很多大型石化項目被迫暫停和推遲。但在過去的幾個月,經濟的好轉恢復了投資者的信心。
英國一家石油咨詢公司的CEO羅布·米克表示,盡管全球石化投資前景仍不明朗,但是在亞洲國家進行合理化投資頗有價值。在歷次經濟環境繁榮-衰退-再繁榮的周期中,石化行業總是在并購、重組中發展,這次也不會例外。沙特阿拉伯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而印度和中國則具有充足的資金和穩定的國內外需求,這些國家大型石化項目的建設成本在降低,而且規模很可能會繼續擴大,投資環境已經明顯改善。據了解,經過多次推遲之后,中東原計劃在2008年完工的6個乙烯裂解項目中的4個已經建成,而余下的沙特與日本合資的東方石化裂解項目和卡塔爾的拉斯拉凡烯烴裂解項目定于今年動工。此外,阿布扎比的博祿石化公司新乙烯裂解項目也將于2010年中期完成。在加強地區內投資的同時,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國家加強了與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優勢,與當地的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具有投資潛力的市場,特別是加快在中國和印度的投資步伐。
結盟下游生產商
在本地乙烷資源短缺,上游投資受阻的背景下,更多的中東石化公司已經走出西亞,拓展下游市場,成為合作、兼并和收購活動的主力。
中東最大的石化生產商,沙伯工業公司(SABIC)與中石化去年11月舉行了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天津合作石油煉化、裂解裝置,總投資27億美元,將年產100萬噸乙烯和聚乙烯、乙二醇、聚丙烯、丁二烯、苯酚等衍生物產品,項目定于明年第一季度投產;科威特石油公司與中石化合資的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落戶湛江,項目總投資約600億元,裝置煉油能力15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100萬噸/年,計劃于2013年投產;卡塔爾石油國際公司與中石化、殼牌在中國臺州建立合資石油煉化廠,項目投產后具有原油加工能力2000萬噸/年、乙烯裂解能力120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