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也是探月工程二期落月軟著陸的先導星。在這次中國探月工程中,作為紡織工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作出了獨特貢獻。負責衛星發動機支架及艙蓋研發任務的天津工業大學復合材料研究所李嘉祿教授告訴記者,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動機支架采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制作而成,并使用了樹脂固化及一系列復雜技術。由于這種支架在神舟7號飛船應用過程中性能良好,成為這次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選。李嘉祿表示,今后新的登月工程和神舟8號載人航天工程都離不開產業用紡織品。例如,發動機艙蓋采用的是紡織纖維復合材料,技術含量高,代表了中國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和高性能復合纖維的應用水平。
近年來,產業用復合纖維及產品在航天工程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美國太空總署上世紀70年代開發的太空綿又稱為“記憶綿”,是為宇航員進行太空旅行而設計的支撐和保護墊,能夠減輕宇航員在起飛和飛行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重力壓力。這種材料具有吸震、減壓、慢回彈的特點,能夠根據身體的曲線和溫度自動調整形狀,從而化解身體各壓迫點的壓力。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創新,記憶綿已廣泛應用于家用紡織品、汽車等領域。
由紡粘無紡布或紡粘熔噴無紡布制作的“尿不濕”解決了宇航員長時間在太空行走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液冷服則是來自“阿波羅”航天計劃中的航天技術,能夠保護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期間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保證宇航員的安全。目前,越來越多高溫作業人員開始穿著液冷服,如賽車手、核反應堆技術工人、造船工人等。此外,液冷服還被應用到物理療法與體育康復設備中,為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病人減輕痛苦,在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降落傘回收系統原本用于太空艙回收,現在被美國相關機構設計用于預防空難。其材料為高強錦綸66,繩索為高強聚乙烯或錦綸材料。這種降落傘系統靠人工操作彈射,可在1秒之內快速張開。當飛機失控時,機長可打開降落傘令飛機安全著陸,該系統有望用于大型客機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