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不足一毛 零資源“塑料王國”如何守土擴疆
2010-10-1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塑料原料 塑料企業 塑料制品
浙江臺州塑料產業以“零資源”發展成為聞名國內外的“塑料制品王國”,塑料日用品占全國60%的份額,一度讓業內驚嘆,讓當地人引以為自豪。
然而,當外部金融危機引發的沖擊余波未平,內部“低小散”帶來的結構矛盾日益凸顯,臺州塑料產業面臨著新的抉擇。在危機面前,有些企業日益羸弱終倒下,有些企業卻柳暗花明步入了新天地。
“蛋糕”分到六成,利潤不足一毛
在臺州于上月舉辦的中國塑料交易會期間,臺州市副市長趙躍民介紹說,臺州擁有塑料制品生產企業11000家、模具制造企業2000多家。2009年塑料行業銷售額500多億元,原料消耗近500萬噸,全部塑料制品及配件年產量400多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臺州生產的塑料日用品占國內市場60%的份額,穩居全國首位。
來自世博會的訂單,也表明臺州塑料制品在業內的知名度:為緩解排長隊給觀眾帶來的困擾,世博會主辦方慕名來到臺州,選擇了兩家企業為世博園趕制1萬把塑料“溫馨折椅”。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臺州雖然不是塑料原料的生產基地,但臺州是原料的最終消耗地,臺州塑料原料市場銷售情況是我國塑料原料的晴雨表。”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表示。
然而,喜人的數據掩飾不了“低小散”,臺州塑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5%左右。塑料企業的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市場準入門檻低,行業內無序競爭、創新乏力、產品單一等問題潛伏已久。金融危機一來,頂不住壓力的一些塑料企業紛紛倒閉。
“生產一個塑料盤子的利潤不到0.1元。”臺州路橋三杉塑鋼制品廠負責人王萍說,塑料制品的利潤越來越薄。產量在增加,利潤卻增加不多,臺州塑料制品行業普遍步入了微利時代。
讓當地政府和企業主憂慮的是,“塑料王國”面臨著被“分疆割土”的挑戰。在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下,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轉向安徽、山東、江西等地。如果臺州的塑料行業企業再不走向高端,低成本的優勢又將被中西部地區取代,那臺州便會深陷“夾擊”的困境。
各顯神通,企業自覺走上轉型升級路
這樣的擔憂讓很多企業產生了轉型的動力。在微利中運營的臺州塑料企業,在渴望生存發展的本能下,開始尋找新出路。
市下控股有限公司是行業內的“單打冠軍”,目前已在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SeeSa(市下)的商標。公司產品是看似簡單的塑料噴霧器,卻有獨立的研發部,明確規定每年提取的研發經費不少于企業銷售額的3%,2009年,該企業實現的銷售額為2億多元,科研經費超過六百萬元。
去年,臺州富嶺塑膠公司的杯子國際市場上熱銷,這源于董事長江桂蘭對一則報道的敏感把握。她當時看到了英國餐飲業的一項新規定:營業超過晚上9點的餐館和酒吧等場所不能使用玻璃杯。這讓她看到了商機,馬上開發了用PC做的杯子,摔不壞打不碎。正是這種杯子,僅英國一地就讓富嶺每個月多了20萬美元的訂單。
在完成了原始積累后,臺州塑料制品企業開始向高端塑料產品挺進。
“我們緊盯當前國際流行的花色。一旦推出最時尚花色的皮革,我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引用到垃圾桶上。”臺州市鴻升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冬生說,“我們與一些皮革研發機構,或皮革生產廠商都簽了協議,一有最新設計我們就全部買斷,或至少1-2月內不能供給別人。”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