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塑協稱發泡餐盒為綠色產品 環保官員駁其說法
2010-10-1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發泡塑料 雙酚A 塑料袋
10月初,北京地區僅存的一家發泡餐盒企業,最終選擇徹底切斷生產線,改行做KT板材。這家在被禁前發展了6年,被禁后又“地下”生產了10年的企業負責人老謝(化名)無奈地表示,除非這個行業徹底解禁,否則他決不會再涉足。“10年來,別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反復暗戰,我受夠了在他們的夾縫中求生存的艱辛。”老謝說的暗戰,是指以中塑協和李沛生為代表的“頂盒派”,與董金獅等“倒盒派”之間存在了10年的關于發泡餐盒的存廢紛爭。
一場飽受質疑的發布會
協會高調呼吁解禁
近日,北京新聞大廈酒店,一場名為“正確認識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聞發布會突然舉辦。聯合舉辦此次發布會的是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和中塑協。
“先發言的是中塑協,然后是產學研促進會的一位副會長,兩方都說,被禁10年的發泡餐盒是典型的綠色產品,應呼吁為之解禁。我心想,熬了整整10年,終于要見著光亮了。”被邀參會的老謝說,就在發布會舉辦的前幾天,央視《消費主張》欄目連續三天曝光了南方一些廠家用洋垃圾生產發泡餐盒,并添加熒光增白劑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丑聞,他原本還在為新一輪的嚴查而提心吊膽,“未料風聲突然逆轉。”
生產商中途開溜
而下一刻,原本被興奮籠罩的老謝,又迅速被擔憂漫過。老謝說,接下來發言的是原國務院全國包裝改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沛生,“主辦方說,李沛生是中國產學研促進會循環經濟研究分會(籌)會長,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發泡餐盒的恢復工作。74歲的李沛生說著說著就提起了董金獅。”
眼見形勢不對,老謝迅速離開會場,開車往廠里趕。“董金獅肯定要和中塑協干仗,這是個是非之地。”老謝說,“我們這些企業不是墻頭草,但為了生存,近10年來,當風向更有利于暗戰的某一方時,我們就得站在這一派的隊列中,同時,還得留出一只眼小心盯著另一方的動作,我們的處境就很微妙。”
與他前后腳離會的,還有河北一家生產發泡餐盒的企業負責人。
消費者該信誰?
“畢竟是早就明令禁止的產品,時隔10年,中塑協大張旗鼓為其‘正名’,看得出參會者眼中的驚訝。”一名參加中塑協發布會的與會者說,等到提問環節,有記者毫不客氣地提出了質疑:既然該產品如中塑協描述的這么好,那當初為何會被禁?
更有記者提出,央視曝光說發泡餐盒多有毒有害,發布會說發泡餐盒是“無毒無害”,消費者究竟該相信誰?
■前世今生
發泡餐盒 禁用?解禁?
“發泡餐盒當年被禁,太突然。”李沛生稱,1986年,發泡餐盒在中國鐵路開始使用。1995年,鐵道部下令,禁止發泡餐盒在鐵路站車使用。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經貿委頒布6號令,發泡餐盒被列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要求自2001年起不得生產銷售和使用。
“1995年左右,全國的鐵路沿線兩側,樹上掛的是塑料袋,鐵軌兩側是發泡餐盒,此景被稱為‘白色長城’,鐵路開始禁用發泡餐盒后,又有兩件事將發泡餐盒徹底逼到‘死路’。一個是1998年長江大水,大量發泡餐盒堵了長江三峽和葛洲壩水電站,一度影響船舶通行。另一個是1999年前后媒體突然爆出的‘發泡餐盒有毒論’。當時,有人指發泡餐盒在65℃的高溫中使用時,會釋放致癌的二 英和導致生殖機能失常的雙酚A類有毒有害物質。這一系列原因,最終導致‘6號令’迅速出臺。”李沛生說。
李沛生稱,2005年,他和一些專家調查過發泡餐盒企業狀況后,曾與國務院研究室、全國人大環資委等單位舉行過研討會,建議修改“6號令”。2009年7月30日,工信部專門召開座談會。李沛生稱,此次會議同意建議將發泡餐盒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落后產品目錄中去除的提案。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