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內聚烯烴市場之諸多怪現象
2010-11-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聚烯烴 塑料市場 LLDPE
近幾月來,聚烯烴市場出現了幾個怪現象:一是,社會庫存高,自7月以來價格卻在逐步上漲。二是,期貨套利窗口存在,卻無法像以前一樣直接推漲現貨價格。無法用單純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和經驗來解釋,也令從業7年之久的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在近期筆者與市場人士對市場現狀的研究討論中,有一些小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
怪現象一:高庫存上漲?
一邊是半年以來期貨倉庫接近滿庫的消息,一邊是石化、國外供應商上調價格,就算是勉強上漲,也實屬上漲。塑料市場出現了怪現象:高庫存,價格卻還在漲。參照2004年陳久霖事件中紀瑞德按照原油庫存錯判原油走勢的案例,以及筆者在今年7月價格反彈走勢中的實際感受,兩者有相似之處:庫存高不代表價格跌。
錢比貨多的市場中,流通庫存將比實際庫存少,顯現出的高庫存有相當一部分是“安全”的。他的安全性基于兩點原因:
原因1:市場庫存容量保持擴增
大多數的進口商保有庫存量出現增長,但由于操作量有一個自然年增長,這部分庫存增長為市場操作者所寬容。即,貿易商對庫存高低的主觀敏感度下降。
原因2:部分庫存形成是通貨預期下保值需求的產物
從消費者行為來講,在通脹預期下,市場參與者有以錢換貨的保值需求,那么除了實際交易需求下的庫存外,還有保值需求下的庫存。
這部分保值需求的庫存,從市場賣家角度講,如果資金充裕,無變現需求,則將庫存作為市場漲價時候的獲利儲備,不會成為現貨流通的供應壓力。
這一“安全性”在期貨存在的時候威力更是被放大:期貨的操作資金僅需貨物金額的10%,期現貨套利空間時常出現,獲利簡單。在市場中游資充裕時,只要資金鏈條保持流轉,對貨變現的需求就更低。
在這個面上,庫存和資金是連接宏觀和微觀因素的鏈條之一。因此,我們眼睛所見的“庫存”,并非現貨流通的“庫存”,實際現貨流通的庫存才是真正掌握市場漲跌的要素。
怪現象二:期貨推漲能力失靈?
自2009年以來,期貨已成為短期現貨市場的價格指導,同時,經觀察,當期貨價格高于現貨價格500-600元/噸時,套利空間形成,將出現期貨拉漲現貨的現象。但筆者于10月中開始發現,當時11,600元/噸的期貨價并未帶動LLDPE價格同步漲至11,000元/噸以上,也未有效帶動11月到港的船貨至1,350美元/噸的水平。當時,表面的“套利窗口”推漲現貨的能力“失靈”了。
據筆者分析,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為期貨倉庫庫存高導致的交割操作風險。據大商所透露的數據,截止2010年10月28日下午收盤,交易所指定交割庫中用于期貨交易的庫存已達11.3萬噸,剩余庫容不多了。若再繼續操作,未來交割貨物入庫可能出現無庫可入的風險。
因此,在大商所不繼續申請新庫的情況下,繼續“做空”,風險較大,導致降低了進口商高位買進的積極性。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