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日凌晨美聯儲推出的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60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該舉措將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削弱美國的可靠性。由于美國濫發美元令國際游資對其他市場造成明顯沖擊,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國際原油和黃金期貨市場。11月8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突破87美元,黃金期貨價格也走高至每盎司1403.20美元。
“通脹已經來到我們身邊”這是最近市場上時常聽到的一句話。10月份以來,多數化工原料市場輪番上漲。除受節能減排限電影響,海綿需求旺盛之外,上游原油等原料行情走高,成本下行轉導開始將是后期最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當聚氨酯原料價格一路上漲的同時,下游企業將面臨成本的壓力,需要進一步轉嫁至其終端產業。但在競爭過于激烈的制造業,幾乎很難把不斷上漲的原材料成本傳導到消費者渠道。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于供大于求,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來消化上漲的成本,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這導致企業盈利減少,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破產。其實下游企業不穩定對于上游原料企業也存在著關聯影響,因此產業鏈的穩定、健康發展是大家的共識。
全面通脹時代是制造業的真正寒冬。制造業又該如何應對通脹時代的利潤復蘇?關于這個問題以下為個人拙見:
第一,上游廠家、貿易商與下游達成穩定直供的采購關系,可控制一部分成本增長;
第二,上下游廠家找準定位,增加自身技術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
第三,加重對原料市場長期延續性的信息關注度;
總之,在通脹時代來臨時,上下游的長期利益已捆綁在一起,下游產業萎縮不利于上游原料廠家的發展,尤其是在2010-2011年國內聚醚產能繼續在大幅增長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