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記者從多家硅烷生產企業了解到,由于下游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液晶顯示器等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上游原材料特種氣體硅烷備受關注。據了解,目前中國市場硅烷年需求量達到上千噸,而國內硅烷年生產能力僅100噸,明顯產不足需,市場缺口較大。
安徽滁州市硅谷特種氣體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龍告訴記者,硅烷最典型的應用就是半導體、液晶顯示器、太陽能電池。另外,LED(發光二極管)也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應用領域。由于國內硅烷市場需求旺盛,所以企業的產銷形勢良好,生產裝置維持滿負荷生產運行。
統計數據顯示,硅烷幾大主要應用領域增長十分迅速。預計今年我國半導體銷售額將達到648億美元,比2009年勁增30%。其中LED表現非常搶眼,該領域2010年增長率預計在36%~49%。同時液晶顯示器的需求也十分強勁,2009年國內液晶面板的需求量約為400萬平方米,2010年將上升至570萬平方米。這些領域的強勁增長直接導致了原材料硅烷的需求量激增。
“僅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硅烷產量就已經是供不應求。”黑龍江宇大特種氣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庚宇表示,目前全世界年產1500兆瓦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僅這一項,約需8500噸高純硅烷,而實際太陽能級需求的高純硅烷年需求量在15000噸以上。但全世界高純硅烷的產能僅為12000噸,其中70%左右用于制造集成電路、二極管、三極管等半導體器件,根本滿足不了光伏產業的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并導致全球范圍內高純硅烷嚴重短缺。
國際硅烷生產大戶紛紛提高產量,如道康寧公司已擴大其位于美國密歇根和日本千葉的硅烷產能,約提高40%的產能。未來幾年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有望成為硅烷的第一大應用領域。
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對硅烷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認為,與現有的改良西門子法相比,用硅烷分解生產多晶硅工藝具有能耗更低、成本更低、污染少等優點,將成為一種具有競爭力的多晶硅生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