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圖所示,11月下旬至今,中國聚乙烯行情均在“不上不下”中振蕩盤整。
不少市場參與者根據期貨盤面“顏色”進行短期的報價,經常出現“期貨開盤漲,則現貨報價漲,下午期貨橫盤則現貨成交差”的局面。期貨的套利空間關閉,且頻繁振蕩,觀望情緒使得聚乙烯市場陷入僵局。
那么僵局會在何時打破呢,筆者將從供需、成本以及政策環境三個角度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聚乙烯市場還能僵多久?“虛力”還是“蓄”力?
首先,我們來看看市場為何呈現僵局?原因有二:
1、預期和現實的差距
其實12月市場并不缺乏利好消息,如石化可能正在進行的減產,進口量的持續走低,以及下游開工情況尚可。而美國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自始至終未曾因美元指數的短期反彈而發生根本性逆轉,從傳統的供需基本面看,市場預期應偏向樂觀。
但事實上,11月下旬以來,若將超低價算入的話,LLDPE成交價格在10300-11000元/噸之間來回振蕩,行情未如市場人士所預期地反彈,而是經常以期貨的大幅下跌而挫傷市場人士樂觀的心態。
2、貿易商短期虧損的尷尬
令筆者印象深刻是,十一長假前后最低美金成交在1250美元/噸,折合人民幣在10400元/噸,10月長假過后就一路飆升至1400美元/噸。11月初價格高峰前后的外盤成交主流區間在1350-1380美元/噸,折合人民幣11250-11500美元/噸。即,現貨貨物成本應在10400-11500元/噸,而十一至今已足足兩個月,前期低價貨的消耗殆盡,平均成本在提升。
近幾周開始,大部分貿易商賣家已出現“割肉”,“割肉”一詞描述的是虧本出售貨物以保證資金流通的痛苦糾結的感受。
目前市場最大的利空在兩點上:
1、年底因素
a)石化企業年底的產銷率考核
11月3日后的行情暴漲期,石化曾控制過分銷商的拿貨量;而自11月10日下午國內聚乙烯市場變臉至今,石化企業出廠價格直至本周才真正開始貼近市場價格促銷。在過去的一個月中,石化的庫存在疲市中并不能順利降低,而年底前的產銷率考核壓力不小。
b)年底資金偏緊
資金偏緊也是市場各界遇到的年底因素,各大銀行年底均積極“吸存回貸”,部分貿易商和中小型下游工廠遭遇,因此出現貿易商積極出貨,庫存充裕的下游工廠采購消極。同時,市場中也存在貿易商戰略性資金儲備,貨物成本較低的貿易商積極銷售,留出資金迎接明年可能出現的行情:避免出現所謂“市在,錢沒了”時的無奈。
2、宏觀氣氛制約
一個月來,政府對投機行為的限制以及打壓物價上漲,冷卻“熱錢”,大多數的炒作行為避風。同時,市場經濟邏輯在“類計劃經濟時代”市場難以適用,解釋了不少人對利好因素“失靈”的不解。
綜上所述,兩大利空使得短期市場呈窄幅振蕩走勢。
中期看,聚乙烯市場的基本面在好轉,表現在三方面:
1、社會庫存
價格在緩慢下跌通道中時,市場正處于“去庫存化”階段,現階段銷售難度必然較大,但長期的振蕩行情對調整市場供需結構是有積極作用。一旦社會庫存有效降低,市場便具備反轉的基本面。
2、需求熱點
地膜需求可能將是一季度需求熱點,將是推動未來行情的動力。
中國棉花協會于12月7日發布對內地農戶進行的2011年植棉意向調查,三大主種植區中明年至少有兩處將會擴大棉花種植面積。2011年長江流域植棉面積繼續增加,預計增幅11.7%;黃河流域棉農積極性不高,預計增幅4.9%。
易貿12月初調研數據顯示,雖然目前北方已有少數工廠開始生產,但要迎來大面積旺季來臨仍需明年3月。而中國地膜80%的產能集中在山東地區,牽動華東、華北地區的市場。據部分塑料界資深人士稱,按照歷史經驗看,地膜采購需求啟動時間最早在11月,最晚在來年的3-4月,依賴市場行情走勢。
但可惜2011年春季地膜需求本可以在2010年11月趁勢早發,但由于11月中旬的行情暴跌而被抑制。
3、成本支撐
11月,市場一度出現殺跌,主要因素有三,一是部分期貨套利產生的利潤相當于降低了貨物成本,而超低價出貨可以迅速緩解資金沉積。二是11月的七次的期貨不連續地跌停,短期心態悲觀至極。但9-12月以來,價格無論經歷漲跌,振蕩盤整區均在10,600-10,800元/噸,主要是成本的支撐。進入12月,期貨工具的威力已逐步消除,低成本貨所剩無幾,而2011年開年,資金緊缺的問題緩解后,成本的支撐力會更強。
年前僵局是否能被打破?
12月的月中通常是石化調整價格,提高月底自由度的時間。石化的價格政策是短期12月內的指引。中期看,1月成為行情轉折的關鍵月,但2011年的春節為2月初,傳統春節前后10天左右,下游開工和運輸等將在1月20日后因人力缺乏而減少。對于短暫的1月市場,醞釀一段單獨的上漲行情概率不高。
正所謂“政治即經濟”,原油、貨幣狀況等,中短期難以逆轉。在肯定外部環境的前提下,易經曰:否極泰來。但否卦轉到泰卦要經歷62卦。筆者的理解是,一次堅挺持久的上漲行情的形成,需要各方面因素良性循環的積累。積累的力量爆發需要的是蓄力,而非單力或虛力。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何時反轉,取決于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如政策何時明朗化,十二五計劃是否給民眾提供溫和的投資環境。但筆者認為僵局節前難以打破,但被打破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