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注重“行業四化” 目標纖維加工量占全行業1/3
在提高行業運行質量和科技貢獻率總體思路的引領下,“十二五”不再以量的增長為目標,而是從產業發展趨勢、節能減排、低碳、產業鏈、設計研發、標準制定、標準體系建設、專利技術、高端交易會、交流平臺、國際合作、人才隊伍培養、組織建設、產業集群轉移等方面入手給出了總體發展構想。
在楊世濱代表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所作的“十二五”行業發展構想報告中,他認為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因素及含義都將有所變化,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預示著出口導向必然轉向擴大內需;剩余勞動力不再充裕,意味著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意味著投資驅動經濟增長能力減弱;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著資源消耗性經濟難以維持。在此前提下,中國針織行業“十二五”產業結構框架將是:大部分企業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快速實現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時轉變發展方式,尋求更科學更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道路。同時,行業將著力加強高性能纖維的應用,如大力發展經編產業;加強色紡、色織產業的發展,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十二五”行業總體目標是,纖維加工總量不低于全行業1/3;針織服裝比例(以金額來計)達60%以上;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平均達2%,勞動生產率翻一番,從30萬元到60萬元/人;培育立體市場網絡及百家知名品牌企業;科技人才比例翻一番;在繼續強化“標準、市場、設計、人才”體系的同時,高度關注行業的“四個化”,即包容性增長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市場營銷網絡化、行業發展時尚化。
生活方式低碳化方面,重點是低碳的標準與認定,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培養;市場營銷網絡化方面,將高度關注銷售網絡和網絡銷售,同時重點推動針織產品的標準建設,因為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基于網絡技術的交易平臺快速成長,而網絡交易的初期十分適合易于標準化的針織產品,同時高度關注內需市場,傾力打造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搭建市場展示、交易平臺;在發展行業時尚化方面,要努力實現技術向產品的轉化,以及產品向商品的轉化,并最終實現利潤,真正實現服裝兼有的衣著和文化傳遞兩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