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包裝在當今的市場上廣受歡迎。這種材料結實、輕巧、便宜,生產起來也很方便。但塑料處置一直是個棘手的難題,對地球上的海洋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特別是在北太平洋。
13年前,賽艇船長查爾斯摩爾在參加完賽事后返家途中發現了一個現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大型塑料旋渦。
以解決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為己任的香港海星計劃負責人、也是創始人之一的DougWoodring說道:“沒有人真正知道這個垃圾帶到底有多大。”據估計,其范圍小至一個得克薩斯州,大至整個美國大陸。其中漂浮的大部分塑料都是不可再生的,有很多種類的塑料要花上數百年時間才能分解殆盡。
Woodring說:“地球上每年要生產3億多噸的塑料,其中大部分用于一次性用途,約有90%的塑料從未進入再生流回收再生。”據《國家地理》估計,“全世界每三分鐘就要用掉超過8500萬個塑料瓶。在許多情況下,未經焚化或填埋處理的塑料垃圾就一路流進了海洋。”
Woodring是美國人,過去18年里一直在亞洲從事技術啟動和新媒體平臺工作,包括與美林公司創立了全球環境技術基金,他攜手克林頓全球倡議等組織,就塑料包裝產生的環境問題展開探討,并招募義工和征集捐款。
Woodring是一名公開水域游泳愛好者,他憑借在營銷和社交媒體方面的智慧成為亞洲頗有聲望的生態保護人士,由他一手創立的海星計劃從很早以前就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展開宣傳,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同時還與香港美國商會等富有影響力的組織建立起密切聯系。
現在,Woodring正在聯手主流媒體為海星計劃提供支持,比如日本的OceanPlanet,通過葛瑞集團推出的一項全球營銷活動拉近消費者、企業和科學界的距離。
這一活動旨在喚起人們對塑料垃圾危害及其對海洋影響的認識,是由葛瑞集團派駐香港的亞太區企業開發高級副總裁SusanReingold負責協調的一項無償倡議,并由WPP機構在亞洲的各辦事處提供捐助。
其中,由悉尼JayGrey廣告公司制作的平面廣告和戶外廣告描畫了受到塑料垃圾危害的海洋動物。GroupM公司下屬的MediaCom分部從媒體主處獲得了免費廣告位,葛瑞集團在孟買的G2Direct&Digital公司建立了名為
www.projectkaisei.org的多媒體網站并在Facebook上發起活動。WPP下屬的Cohn&Wolfe公司負責公關事宜,葛瑞集團駐香港和吉隆坡的辦事處則為本地籌款活動提供支持。
來自悉尼JayGrey廣告公司的ClaireManning說:“我們抓住一切機會喚起民眾對塑料污染問題的關注。在與Doug Woodring交談之前我們大家都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塑料旋渦。我們的工作團隊看到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圖片時真是觸目驚心,開始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不能一味指責塑料業,把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這并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人們處置塑料垃圾的方式不夠負責。”
Manning女士說道,目前這一活動的影響有限,因為較難說服媒體供應商為海星計劃騰出宣傳空間,特別是在歐美國家。“每年的這個時候請求獲取免費廣告位的慈善團體特別多,他們主要是從事其他公益事業的。”
截至目前,MediaCom已經獲得了價值約150萬美元的媒體曝光機會,尤其是在澳大利亞、香港和馬來西亞的平面媒體和公交站亭這類戶外廣告。葛瑞集團希望明年能把活動范圍擴大至美國、歐洲和亞洲其他國家,Manning女士說“但要在這些市場成功鋪開需要MediaCom提供更廣泛的支持。”
通過塑料披露計劃、海星計劃和另一個同類型的組織海洋修復聯盟,現已經與可口可樂公司、Lush化妝品公司、彩虹輕營養系統公司、德意志銀行和通用電氣公司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對再生、正確的廢棄物處置和可持續發展包裝展開宣傳。這項投資者主導的倡議要求企業評估和披露自身的生產情況以及對塑料及塑料垃圾的使用及處理。
海星計劃在香港、日本、哥斯達黎加、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非、英國、關島、美國和加拿大組織了世界海洋日海洋垃圾清理活動,通過游泳、沖浪、劃船、帆船和潛水這五項與海洋有關的體育運動來引發公眾對塑料旋渦的關注。
10月底,海星計劃簽下香港小天后鄧紫棋(別名G.E.M.)擔任青年大使,身體力行與亞洲的年輕人一同為保護海洋環境出力。此外,今年早些時候,海星計劃還舉辦了一場3-D海洋展覽,其中展出的“InsidethePlasticVortex”太平洋模型是由香港海灘上收集到的垃圾所制成的。
Woodring介紹說,海星計劃最初致力于“讓公眾對近50年來在我們眼皮底下在地球上的海洋中積聚起的大量塑料引起關注。之后該計劃逐步發展為一項涉及科學、工業、技術、創新與政策的全球性合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處理提出有利環境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