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在上海發布了面向下一個五年發展的新戰略“專注目標,銳意進取”,其中包括“有機銷售額年增長5%—7%”、“中國銷售額翻番”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標。以5年為周期詳細規劃集團下一步發展,已經成為帝斯曼的一項“傳統”,而讓這次戰略更迭別具深意的是,帝斯曼在今年成功轉型為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專業公司,開始跨入“最大限度追求可持續發展和贏利性增長的‘新’帝斯曼時代”。
從最初的煤礦開采公司,到1960年代轉型石油化工企業,再到21世紀初與大宗化工徹底說再見,帝斯曼從來不缺乏自我變革的勇氣。正是這種持續、快速的“自我變革”讓這家百年老店保持著強勁生命力。
2000年,帝斯曼決心大舉進軍精細化工領域,并為自己找到未來的兩大增長點——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為此,帝斯曼2003年以19.5億歐元收購羅氏公司的維生素和精細化工業務,并將其整合成帝斯曼營養產品部,進而成就其“世界維生素大王”的行業地位。帝斯曼中國區總裁蔣惟明告訴記者:“帝斯曼的維生素業務在過去10年里有超過10倍的有機增長,包括維生素在內的整個生命科學業務收入在帝斯曼總銷售額中的比例也已經從2000年的14%增長到現在的40%。”
中國市場是帝斯曼實現這一轉型的重要戰場。通過與中國制藥企業的戰略合作,帝斯曼將自身的先進技術與中國的巨大產能和市場相結合,不斷強化其在全球抗生素領域的領先地位。哈藥、新華制藥等國內知名藥企都先后和帝斯曼建立合資公司,帝斯曼還從2004年開始謀求向國內最大的維生素和抗生素生產商華北制藥集團入股,并在2009年年初與之簽署建立合資公司的合約。這一計劃因去年6月華北制藥所有權變更(由國資委劃轉給冀中能源)而暫停,但與此同時,以帝斯曼創新的綠色工藝生物活性酶催化技術生產的抗生素產品開始在山東淄博上線投產。
材料科學領域,帝斯曼也在通過同樣的方式擴大其在工程塑料和合成樹脂產品領域的優勢,諸如與金陵石化聯營,收購國內領先的涂料樹脂生產商先達樹脂,以及在江陰建立新廠和不斷建立新生產線等等。帝斯曼尤其看好工程材料未來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今年4月宣布了在上海建立材料研究與汽車應用開發中心的計劃,這將是帝斯曼在荷蘭境外設立的最大的工程塑料研究中心。
由于在新興經濟體取得強勁增長,帝斯曼在2007年就看到了2010年戰略目標提前實現的可能。當年帝斯曼在中國的營收達到9.6億美元,與2010年10億美元的目標近在咫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帝斯曼對2005年制定的“愿景2010”戰略進行調整,有機增長率提升至每年5%以上,中國市場的銷售目標也從10億美元提升至15億美元。盡管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帝斯曼的業績增長,尤其是材料科學業務,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而出現下滑。但中國市場的成交額依然能夠保持3%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帝斯曼中國的凈銷售額同比增長64%,達到7.84億美元,15億美元的戰略目標實現在望。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帝斯曼在2007年決定加速向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專業公司轉型。在營養、制藥、性能材料、聚合物中間體四大核心業務領域,帝斯曼更加積極的尋求收購目標,不符合戰略發展方向的業務則開始加速剝離。今年3月,帝斯曼與埃及OCI公司達成協議,以3.1億歐元價格向對方出售其農業(尿素、化肥等)和三聚氰胺業務。這兩項業務在2009年底銷售收入分別為3.38億歐元和1.51億歐元,同時“轉讓”的還有原屬于帝斯曼的世界最大三聚氰胺生產商位置。據蔣惟明透露,除了已經宣布售出的特殊材料和熱塑彈性體,正在剝離過程中的還有三元己丙橡膠、檸檬酸和馬來酸酐。
成功轉型之后,帝斯曼下一步的重心會轉移到增長,通過創新不斷強化其在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發展,追求更快的增長、更高的利潤率以及更佳的收益質量。其雄心從以下新五年戰略的目標中可見一斑:每年5%—7%的有機銷售額增長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達到14億—16億歐元,已動用資本回報率大于15%(至2013年);在高增長經濟體市場實現的銷售額占銷售總額比例從當前的32%增長到近50%;中國銷售額實現翻番,總額超過30億美元;來自創新的銷售額占銷售總額比例從2010年的約12%提高到20%。
為實現這些增長目標,帝斯曼將開啟新一輪的轉型——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變革,以使自己成為一個靈活應變、真正國際化的公司。為更加靠近重要市場和客戶,帝斯曼抗感染、帝斯曼工程塑料和帝斯曼纖維中間體各業務集團的總部將會遷到亞洲,帝斯曼生物醫藥的總部則將遷至美國。
轉型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質量——訪帝斯曼中國總裁蔣惟明
記者:以5年為一個周期制定整個集團的發展戰略,似乎是帝斯曼的一個“傳統”?
蔣惟明:帝斯曼是在2000年首次對外界公布了以五年為期限的“愿景2005企業戰略”,2005年又發布“愿景2010揚長出擊”戰略。不過今年發布的“專注目標,銳意進取”戰略,在某些目標設定上已經不局限于5年的周期,也設立了2013年的利潤目標和2020年新興業務領域的目標。
記者:已經完成的兩個戰略階段恰好是帝斯曼實現轉型的時期,這一轉型對于帝斯曼的主要意義是什么?
蔣惟明:帝斯曼的業務結構在過去10年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超過50%的帝斯(文章來源環球聚氨酯網)曼原有業務(主要是石化業務和一些基礎化學業務)在這個過程中被剝離出去,更多的新業務通過并購等方式壯大起來。帝斯曼從一個擁有廣泛業務結構的化學公司,轉變成一個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專業公司,由此有了一個非常清晰和專注的業務組成,收益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記者:轉型中的帝斯曼一直強調核心業務領域的創新驅動,有何具體成效?
蔣惟明:我們把過去5年內引入的新產品和新應用帶來的銷售定義為創新銷售。2006—2010年,帝斯曼的創新增長銷售額達到10億歐元,是上一個五年(2000—2005年)創新銷售額的兩倍。
目前創新銷售在帝斯曼銷售總額中的比例是12%,我們的新計劃是在5年內把它提高到20%。為此帝斯曼會進一步深化創新,并將創新擴大至新的地區,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使之更國際化,這將是未來幾年的創新重點。在中國和印度,我們會在已有的研發中心之外設立新的創新中心。
記者:轉型完成之后,帝斯曼會更加專注于增長,這是我們從剛剛發布的新5年戰略獲得的信息。那么,公司4項核心業務——營養、制藥、性能材料和聚合物中間體,您更看好哪個領域的增長,為什么?
蔣惟明:在新戰略“專注目標,銳意進取”中,帝斯曼非常明確地給出了每個業務群的戰略目標以及各有側重的戰略驅動力。在營養、制藥和性能材料方面,帝斯曼都將積極尋找并購與合作機會,尤其是在亞洲尋找合作機會,加強核心業務,同時開發新的業務領域。聚合物中間體領域帝斯曼有更加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強勁的開發潛力,將通過向下游整合,進一步加強市場和技術地位。
說到未來趨勢,帝斯曼非常關注這幾個領域的協同合作發展,即新興業務領域的發展。新興業務旨在整合帝斯曼在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優勢與合力,拓展新的增長平臺。生物基產品與服務(原“白色生物技術”)、生物醫藥已經發展成帝斯曼在這一領域的兩大業務單元,帝斯曼高級涂層業務單元也將成立。我們對新興業務領域的營業額預期是在2020年達到1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