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集團和中化集團不約而同地與法國能源巨頭巴斯夫和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合作,將大量資金投入精細化工領域。“國外的化工巨頭技術先進,但對專利把控得很嚴,不愿意出售專利,與國外化工巨頭合資建廠能對此進行有效規避。”在一位分析人士看來,這是國內能源企業進入精細化工最省力的方式之一。而無論巴斯夫還是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均不掩飾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因此內外合作一拍即合。
大筆投入
同一天,中石化集團和中化集團不約而同地將大量資金投入精細化工領域。
上周五(12月17日),中石化借慶祝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10周年慶之際,宣布與法國能源巨頭巴斯夫的新擴建計劃,預計新項目累計投資約為10億美元。
同一個時間在北京,中化集團與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達成協議,共同組建一家雙方各持股50%的全球抗感染藥合資公司,中化方面將投入2.1億歐元。兩家中國能源企業對各自合作公司的前景均非常樂觀。
中化的人士向本報記者強調,該合作為中化集團在生物化工產業奠定堅實基礎,有著里程碑意義。
中石化辦公廳的人士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強調,項目投產后,將生產環保要求和性能要求均較高的精細化工產品,主要用于涂料、清潔劑和洗潔用品等領域,是中石化在精細化工領域即將邁出的重要一步。
種種跡象顯示,國內能源企業都在優化其化工業務板塊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向高附加值產品領域拓展。
中國石油(601857)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偉善12月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能源巨頭的進入將有利于改變國內部分高端精細化工產品依靠進口的局面。
精細化工產品種類高達近十萬種,中國國內能生產的只有幾萬種,許多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環保要求高的高精尖化工產品,核心技術被國外公司掌握,國內的需求只能大量依靠進口解決。
一拍即合
國外能源巨頭并非無目的而來,他們看上了中國越來越龐大的市場需求。
“以汽車用的化工產品為例,對產品環保和性能的要求很高,只能大量依靠進口。”中國石化(600028)工程建設公司的一位鄭姓工程師告訴記者,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迅速,但精細化工產品的供應卻大部分被國外企a業占據。
一直到2009年,中石化與日本三菱化學株式會社和三菱工程塑料株式會社成立的合資公司生產主要用于汽車制作的精細化工產品的PC,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觀。
無論巴斯夫還是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均不掩飾對中國市場的渴望。負責亞太地區業務的巴斯夫執行董事會成員薄睦樂博士表示,巴斯夫計劃在2009至2013年間在亞太區投資約20億歐元。“根據巴斯夫亞太區2020年戰略,我們的目標是實現亞太區70%的銷售額來自本地化生產,而不斷發展中國本地生產基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帝斯曼執行董事會成員、同時也負責帝斯曼醫藥業務的StephanTanda則表示,與中化的合作,將能夠幫助帝斯曼抓住在中國和其他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的市場機遇。而對于亟待引進技術的國內能源公司,并沒有理由拒絕國外能源公司遞來的橄欖枝。
“國外的化工巨頭技術先進,但對專利把控得很嚴,不愿意出售專利,與國外化工巨頭合資建廠能對此進行有效規避。”在一位分析人士看來,這是國內能源企業進入精細化工最省力的方式之一。
中石化方面透露,“十一五”期間,該公司共設立中外合資煉化企業16家,吸引外資超過46.39億美元。
競爭加劇
在這場國內能源巨頭高度參與的爭奪戰中,中國國內幾大能源企業的實力并不均衡。
此前,中石油主要關注于上游開采,中石化重點在基礎化工,而中化重點在精細化工領域,其中涂料是中化最擅長的部分。
“涂料主要是中化生產的比較多,這次中石化和巴斯夫擴大高端涂料的市場份額,肯定會影響到中化的市場份額。”一位熟悉國內能源行業的人士告訴記者。該人士認為,中石油對精細化工產品也有興趣,但由于在技術儲備和人才上不足,進入速度不如中石化。
中石油方面提供給本報記者的信息顯示,目前其在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商,主要集中在煉油催化劑、油品添加劑、油田化學品等產品上。而相對擅長精細化工的中化集團,在涂料、燃料和含氟產品上具有一定優勢。
孫偉善認為,擅長基礎化工的中石化有著先天的資源優勢,其對精細化工領域的重視,將幫助中石化立起在該領域的地位,并沖擊到原有的競爭格局。
“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已經成為我國煉化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在《石化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十二五規劃中都有重點強調,而且國家重點扶持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有好幾個與精細化工密切相關。”孫偉善判斷,隨著國內能源巨頭重視度的不斷提高,將主導精細化工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