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產業”呼喚聚酯纖維新突破
2010-12-29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聚酯纖維 突破
功能性聚酯工業化始于本世紀
隨著聚酯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原料成本的降低,聚酯超短纖維(主要長度在2~12mm)的應用領域不斷開拓。在造紙領域中,聚酯超短纖維替代部分植物纖維用于制造某些特種紙,有效改善了特種紙的性能;在道路瀝青混凝土領域中,聚酯超短纖維起到了橋接瀝青的作用,改善了瀝青道路的使用性能,提高了瀝青道路的使用壽命。
功能性聚酯纖維主要包括阻燃、抗菌、可生物降解、高彈性、蓄能等。研究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但真正工業化是從本世紀開始的。
磷系阻燃滌綸短纖維的非織造布用于汽車內裝飾,阻燃短纖維用于公共場合的紡織面料,例如沙發、窗簾等已經出現批量化、規范化的應用。長效抗菌滌綸短纖維近幾年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由具有高效抗菌劑或內含金屬離子的沸石微粒子與成纖PET共混制成的抗菌消臭PET纖維,可有效抑制和殺死附著在纖維表面的微生物,沸石微粒子還賦予纖維新特性,如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等。蓄能纖維(熒光纖維)是以稀土離子為激活劑,堿土鋁酸鹽為基質的新型高效蓄光型自發光材料。這種材料具有無毒、無放射性等顯著優點。具有蓄光功能的滌綸短纖維,在建筑裝潢、交通運輸、軍事領域、消防應急、日常家居生活、低度照明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環境友好型”新思路
從工業化生產至今,聚酯纖維經歷了大規模生產期,差別化、功能化改性期和新時期備受關注的“環境友好”幾個階段。
“環境友好型”聚酯纖維產品開發主要圍繞四大目標,一是采用新技術新工藝降低原料合成和整個加工鏈的能耗、物耗、污染,例如上海石化采用低能耗的國產新聚酯合成技術,與傳統工藝相比,能耗至少降低30%;二是開發替代石油資源的原料,以提高可持續性;三是從紡織原料的角度對纖維進行改性,以提高加工性能和環保性能;四是纖維產品的循環利用。
近年來,不少歐美企業加大了可降解聚酯的研制開發和工業化進程,并已有部分產品進入商品化階段。國內尚處于研發階段和小試階段,但近幾年長春大成集團等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取得了重要進展。
與傳統滌綸相比較,產業用聚酯纖維產品開發的主要市場目標和技術發展,體現在現有紡織市場(家用、汽車裝飾領域等)的升級換代上。例如,開發各類專用牌號及改善某些物理特性的短纖維、異形截面纖維,用于非織造布;通過化學改性使纖維更環保,更適應下游用戶提高效率,如無重金屬纖維、本體染色纖維、阻燃纖維等;開辟和拓展新應用領域,聚酯工業絲主要體現在提高纖維適用性能,取代和部分取代錦綸、粘膠纖維和棉花,如PEN/PET共混纖維等;聚酯BCF(膨體變形絲)是非服裝領域產品開發的典范,尤其在北美市場發展趨勢看好;熔噴和紡粘技術的發展為聚酯纖維在非織造布領域的發展帶來希望;以高附加值、差異化產品引導產業用市場,例如各類功能性纖維和新型聚酯纖維。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