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化纖行業與我國整體經濟一樣開始了快速的發展,2009年我國化纖產量2726萬噸,接近世界總量60%;我國化纖加工總量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70%,有力地推動和支撐了我國紡織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其中也包含著紡織產業集群發揮的重要作用。
自2002年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開始進行紡織產業集群的試點工作,到目前,在164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試點地區中,有7個化纖名城名鎮:它們是浙江省的杭州市蕭山市衙前鎮、桐鄉市洲泉鎮、紹興縣馬鞍鎮,江蘇省的江陰市周莊鎮、宜興市新建鎮、太倉市璜涇鎮,還有廣東省的江門市新會區。
這7個集群有規模以上企業796家,主營業務收入1382億元,占2009年化纖行業合計超過40%,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20家。僅此7地的化纖產量已近800萬噸,占全國化纖總量的近30%。產品除在國內市場暢銷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區。在我國化纖于“十一五”期間由凈進口國轉為凈出口國的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試點得到政府支持
化纖產業既是紡織產業的原材料產業,也是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化纖產業集群的發展得利于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得利于紡織協會的正確引導。目前化纖的集群主要還是以大企業密集聚集為主,也有小企業形成規模的,如璜涇鎮的模式。璜涇鎮的化纖行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從小加彈逐漸發展起來的,到90年代中期進入快速發展期,至2009年底已經有1061家化纖加彈企業,使化纖加彈業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我國大型化纖產業集聚目前處于集聚和集群之間,在作為紡織協會試點單位后,大部分正在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7個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雖然各有特色,但又都具備共同點:它們都在市場的推動下,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試點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和提升。“十一五”期間,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稅金等都有較大的增長。化纖工業基本都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化纖產業集群的試點地區化纖發展得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7個產業集群地區都將化纖的發展作為支柱產業列入地方發展規劃,大部分地區都提供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支持,環境集中治理上的支持;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產業配套、構建特色產業技術升級平臺、促進產學研發展的平臺;還在物流、會展以及資金、產品檢測方面提供服務:一些地區協會、商會都已建立,在化纖產業集群地區既有產業鏈的協調配套又有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更有同行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使化纖企業在集群地區不僅是集聚,而更成為真正的集群。
紡織協會開展試點工作后,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了政府支持力度,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加快了服務平臺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集群企業在發展中以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為主導的思想意識。化纖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的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內外市場并重
“十二五”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化纖行業的發展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化纖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新的課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化纖產業集群在提升中該如何轉型升級?首先化纖產業集群必須依據各個集群的自身特點制定自身的發展轉型提升的方向,認清我國所面對的基本形式才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化纖產業集群的領頭企業,產量規模上都是國際性大企業,一個企業的產量甚至超過大多數國家全國產量的總和。因此,我國的化纖發展一方面是擴大內需,另一方面是屬于全世界。儀征化纖當年提出的“與世界共經緯”的壯語,已經現實地擺在各個化纖大企業也擺在化纖產業集群的面前,必須站在全球的高度規劃集群的發展。
應該看到,化纖產業集群取得了巨大成績,化纖產業集群的發展史在我國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承接世界紡織產業鏈轉移,由比較地區地理優勢、比較人才優勢和比較政策優勢形成的。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制約、環境制約、人才制約因素也同樣影響著化纖產業集群的發展,而且有些問題還更加突出。
首先是資源問題,這個問題在江浙產業集群中更加明顯。第一表現在化纖原料對國際的高依存度;其次是能源的限制,雖然化纖生產,特別是江浙產業集群主要生產的滌綸本身用能不高,但是高度的產業集中,同樣造成了用能集中,使這些化纖企業都成為耗能大戶,對于地區無疑是巨大壓力;同時還存在發展用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問題。
再則是創新發展問題。近年來,產業集群試點單位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距離轉變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化纖名鎮馬鞍鎮總結的情況,2009年該鎮規模以上的化纖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遠高于全國0.21的平均水平,但與國際5%的先進水平比存在很大差距。
化纖行業作為占世界化纖近60%、化纖占紡織加工總量三分之二的產業,對于紡織產業的調整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強國際集中優勢以及打造世界紡織強國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