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上海高層住宅發生的火災至今令人悲慟,由此引發了各界對推廣使用阻燃產品的關注。張家港龍杰化纖的代表在會上指出,如果住宅內的窗簾采用阻燃纖維作原料,上海火災的悲劇就不會釀成。他認為,類似于這樣的阻燃產品,以及關系到行車安全的汽車篷蓋布,都應該由國家政策強制推行。目前出口到澳門的窗簾就必須具備阻燃功能。
江蘇德賽化纖擁有20萬噸連續聚酯及滌綸短纖的生產能力,以高強低伸、三維卷曲中空及高附加值差別化短纖維為主要產品,主要應用在家紡領域。公司總經理潘鴻慶認為,目前聚酯滌綸在填充料、窗簾等不與皮膚接觸的家紡產品上,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性能要求,并在阻燃、保暖等方面進展順利;而開發與皮膚直接接觸的家紡用聚酯滌綸,是化纖行業新的課題。為此,德賽化纖也在開發“超仿棉”聚酯產品,但在吸濕性、舒適性、抗靜電等方面還要做更多研究。
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的山本英行所長,介紹了東麗在聚酯新材料、新技術方面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東麗使用人工氣象室進行新產品開發。通過建立與現實環境接近的人工氣象室,可再現南北極、沙漠等各種動態的復合氣象條件,從而使各種纖維材料在不同領域的性能評價成為可能。除了進一步深化常壓陽離子可燃聚酯纖維技術,東麗還利用PLA砂囊替代沙柳(草方格),以防治沙漠化。
求解標準缺失之痛 隨著功能性產品比重越來越大,應用范圍逐漸增加,相關標準缺失、上下游對接不暢等矛盾對產業升級的制約作用日益凸顯。本次會議上,來自家紡、印染、棉紡等行業的領導及企業代表,都談到了標準建設問題。
即使作為小企業走功能性、差別化之路的典范,太倉市金輝化纖有限公司董事長談輝仍坦言,企業在新產品推廣方面做得非常累。他認為,在產品開發方面,纖維企業賦予纖維一定的功能性,再通過下游企業對這種功能性進行應用。但由于標準缺失,當同一種纖維產品應用于不同生產環境、不同用途時差別很大,纖維企業可能為此受到責難。
王華平對此給出建議,可以針對一種功能性纖維,開發幾種重要的應用模式,對每一類模式明確應用環境、工藝參數、使用條件等,便于規范。但一般企業顯然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另一些家紡行業的代表建議,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或認證,以促進標準體系的建立。目前看來,建立共同研發、共拓市場、共享利潤的產業鏈、產學研聯盟,是相對快速、有效的途徑。如化纖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聯盟各項工作已初見成效;本次會議上,聯合各方力量籌備的功能性家紡產業聯盟又為業界帶來了新希望。
盡管我國聚酯滌綸行業常規大陸品種和工程技術已經具備較強競爭能力,但和發達國家快速研發能力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亟需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新技術創新研發體系。葉永茂特別提醒到,近年來,由于聚酯滌綸新建項目較多,供貨周期較長,掩蓋了滌綸長短絲設備與國外的差距,尤其是在多頭紡節能減排及自動化、精密化控制方面,差距有加大趨勢。他希望有關企業和單位冷靜對待,強化攻關能力。
此外,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企業對品牌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會上,杜邦的“萊卡”、“安睡寶”案例被多次提及。然而到目前為止,大部分企業仍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品牌建設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后行業協會、行業媒體的平臺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