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驚濤拍岸……浪花分濺的大海,在大多數人眼里面無疑是浪漫迷人的,但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看來,大海卻是吃金屬的“海老虎”。這位與“海老虎”打了半輩子交道的68歲院士,在2月22日摘得200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獎金100萬元。侯保榮在23日晚返回青島以后,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這位海洋防腐的頂尖專家,詳細了解了對公眾來說還比較陌生的海洋防腐研究。
地震、臺風、冰雪等自然災害帶來損失是直接和明顯的,而海洋腐蝕則是“靜無聲息”地進行的,但海洋腐蝕所帶來的損失卻要遠遠大于這些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侯保榮
◎不松懈 領獎當天又赴京開會
2月23日晚,剛下飛機的侯保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辦公室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皠偒@得大獎我確實挺激動,但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更屬于我背后的70多人科研團隊。這次得獎既是對我們這個團隊過去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科研工作還是不能松懈!焙畋s說,科研工作來不得一點馬虎,獲了大獎也不意味著就“到此為止”了。
侯保榮告訴記者,他是在2月22日到濟南領的獎,然后當天晚上就飛往了北京,參加一個關于海洋防腐的科研會議,23日又從北京飛回青島,從24日就要繼續進行海洋防腐研究。“我今年雖然68歲了,但我在工作中不服老,總是感覺自己只有40歲,年輕心態是我科研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焙畋s表示,除了工作外,他非常喜歡運動,比如游泳、慢跑等活動,而且非常喜歡看足球等各種球類比賽,每周我都會去游幾次泳,既鍛煉了身體,也釋放了壓力。
◎不放棄 40年“捂熱”冷門學科
提起海洋防腐研究,相信很多人很陌生,而侯保榮也坦言,這塊過去被視為冷門學科,搞研究的人很少。1967年,從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的侯保榮,對這個冷門學科卻情有獨鐘,剛畢業就一頭扎進了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的工作中。在這個被稱為冷門的學科中,侯保榮一待就是40多年,可也在海洋腐蝕與防護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科學技術成就,不僅成為國家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領域唯一的院士,也讓海洋腐蝕這一原本“冷門”學科逐漸讓人們重視起來。
要搞海洋防腐研究,只待在實驗室里面是肯定不行的,還要去實地進行探訪,在40多個寒來暑往,侯保榮風雨無阻,足跡遍布了青島、日照、深圳、寧波、香港等多地的碼頭、港口以及海岸線,專心研究海洋腐蝕與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