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轉會轉才能贏
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說:“早在黨的十二大上我們就已提出要把經濟增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但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存在利益格局致使不愿轉、不具備知識能力不會轉、體制機制約束不能轉等問題。”
“只是認識到要轉和在嘴巴上說要轉不行,要真正實現轉變,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思路和考評體系。”人大代表、湖南省長嶺煉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華說。他告訴CCIN記者:“我國追求高GDP增長具有很大的慣性,重視總量的擴張。地方政府上石化項目和招商引資的愿望十分迫切,盡管很多項目可能只是簡單的復制和擴張,所以這暴露出強烈的短期行為傾向。轉方式歸根結底應從調整轉變各級政府的發展思路入手,實現從重總量的短期行為向重效益重科技重可持續發展轉變。”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主體在企業。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數量占據企業總數的大半江山。因此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聯合會會長磨長英說:“民營經濟能否順利完成轉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敗。”磨長英委員認為,從目前情況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仍面臨一些障礙。如金融體制與民營經濟轉型提升的需求不適應,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缺乏應有的金融、創新、人才、技術支撐。因此建議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產業轉型,進一步完善財政扶持、政策調控等措施;因勢利導淘汰落后產能,將民營經濟引入新興產業,幫助民營企業升級,進行“二次創業”。
解決了思想上的“我要轉”問題,還必須有高新技術作支撐,保證有能力實現轉變。張忠正代表告訴CCIN記者:“如果說體制、機制是解決‘我要轉’的問題的話,技術支撐則是解決‘我能轉’的問題。因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學技術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轉變發展方式意義重大。”
低碳技術無疑是目前最受關注的技術。人大代表、國際醇燃料會議主席、太原理工大學校長謝克昌強烈呼吁將開發低碳技術單列財政預算。謝克昌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預算中只列出了能源節約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而沒有將處于第一位的低碳技術列入。中國目前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加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開發低碳技術迫在眉睫,以實現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高碳產業低碳化發展。因此強烈呼吁將開發低碳技術單列預算。”
會外落后產能是切入點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布局之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這次兩會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的方向。作為國家支柱產業的化工行業,在即將過去的五年中收獲了什么?在未來五年該如何發展?兩會期間,CCIN記者分頭做了廣泛采訪。
“十一五”:數字指標都完成了
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副會長張曉鐘介紹,中國無機鹽工業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平穩良好。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增幅較大,滿足了國內外相關產業的需求;出口創匯比較多;技術裝備水平在不斷提升,不少企業生產成本在不斷下降;行業企業大型化進程加快;產品級別和規格在不斷拓寬,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得到全行業重視。
濟南裕興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志偉說,在“十一五”時期,我國鉻鹽行業取得了喜人進步。通過市場競爭和環保治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鉻鹽廠家數量已由最多時近50家縮減至目前不到20家,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的廠家已達到10家之多,企業規模擴大,數量減少,整體實力增強。低濃度酸化一次除硝、列文蒸發器普遍推廣,采用靜電除塵、鉻酐副產物硫酸氫鈉回收利用的企業增多,鉻渣煉鐵和制水泥正在進行,鉻鹽新產品有所發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