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其一生以報國
1929年5月,初夏的河北區小王莊這天被一陣轟鳴的鞭炮聲打破寂靜。在一個只有9間房屋、幾臺簡單機器的工廠里,永明漆廠正式開工了。此時,天津的油漆工業競爭激烈,幾個大的油漆廠都有錢有后臺,永明漆廠最初幾年始終處于低谷。而它的創始人陳調甫卻在這時堅定地對股東們表示:“科學是無價之寶,憑我陳調甫的一腔熱血和半生所學,憑各位股東的熱心支持,永明廠的產品將來一定要走向全國,飛向世界。”果然,經過三年時間,做了無數次的實驗、研究,陳調甫和漆廠的技術人員在1932年發明出了“永明漆”。這種漆有很好的耐水性,而且價格便宜,一經投放市場,便供不應求,成為我國油漆工業的第一個名牌產品,陳調甫與永明漆廠從此名聲大噪。“永明漆”的暢銷一舉扭轉了企業虧損的局面。陳調甫“油漆大王”的稱號由此得來。然而,幾十年后,當他的子女在回憶及評價父親的一生時認為,盡管擁有企業和品牌產品,但陳調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家。他實際上是一位實業家及學者。因為他追求的不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通過不斷學習提高把事業越做越大,從而達到實業救國的目的。
圖中建筑是一直被誤傳為陳調甫舊居的賢鄰別墅2號院,記者拍攝時身后的1號院院門緊閉,院內建筑主體隱藏在樹木背后,很難拍攝到樓體面貌,只能通過賢鄰別墅2號院來對比體會建筑風貌了。
“他的一生沒有什么所謂傳奇、出奇的東西,但他有一個信念。陶行知先生的信條是教、學、做,因為他是教育家,所以把‘教’放在了第一位。而我父親的信條則是做、學、教,因為他是實業家,以做為先。他一生的經歷都是努力去做,在做中學,學了以后再去教更多的人。他與工人同吃同勞動,并親自教他們技術。這三個字也是永明漆廠的廠訓”,陳勤遠說。
在兒子陳勤遠的心中,陳調甫的一生就像是一個不停向前滾動的車輪,在一個地方停駛了一段,達到一定程度后,又駛向下一站。當初,陳調甫與范旭東等人創辦了永利堿廠,成為我國民族工業的先鋒。永利堿廠的7個創辦人中,其余6人都有資金及力量投入,只有陳調甫投入的不是資金,而是智力資源。他曾自費去美國尋求設計堿廠的方案,在美國,他又力邀侯德榜回國參加堿廠建設。范旭東對此十分感激陳調甫,并欲對他嘉賞,而陳調甫則回答:“我不要賞,我希望能充當催化劑,發生化學作用,對事業有利,就是我的成功。”
永利堿廠的事業穩定后,陳調甫又受范旭東的委任參與了南京永利錏廠(錏,化學元素“銨”的舊譯,此處指硫酸銨)的選址、建設及人員培訓的工作。陳調甫為永利的開創、建設和發展工作了二十年,后因抗戰爆發而離開了永利。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1929年在范旭東的同意下,他又獨自創辦了永明漆廠。對于永明漆廠,陳勤遠認為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企業。因為別的公司大多是有限責任公司,而永明漆廠是“兩合公司”,就是陳調甫一人對公司負無限責任,而其他股東都負有限責任。陳調甫用自己承擔的無限責任激勵自己,讓永明漆廠能夠不斷地創新、進步。
陳調甫的子女大多從事科研和教育事業,陳勤遠說,這與父親平日里的言傳身教有關,父親留給子女足以影響一生的東西就是學習。而這兩個字也貫穿了陳調甫的一生。陳勤遠回憶,陳調甫臨終的時候還在學日文,因為那時候日本已經崛起了。靠自己的能力和技術為國家服務,實現強國的目的,是陳調甫終生不渝的抱負。
檔案 陳調甫舊宅 賢鄰別墅1號
特色: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四坡大筒瓦頂,坡式臺階。一樓的窗套為拱券型,造型別致。木質門窗,室內有簡單的燈光灰線。小樓外觀典雅,樸實無華,住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