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工產業的崛起,成為南雄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力。2009年,南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14%,財政收入增速超40%,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市)的排名躍進了43個名次。
南雄精細化工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規劃圖
南雄市委書記林楚欣有一個“從低頭到抬頭”的故事。
南雄屬于欠發達地區,財政實力甚至比不上珠三角的一個鎮。這種尷尬讓林楚欣“很長一段時間,每次去韶關開會總是低著腦袋。因為市里每搞什么排名,南雄總是很靠后”。不過借著“雙轉移”和“擴大內需”的東風,南雄建起了廣東首個精細化工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的崛起,成為南雄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力。2009年,南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超14%,財政收入增速超40%,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山區縣(市)的排名躍進了43個名次。這份“逆市上揚”的成績單讓林楚欣終于抬起了頭。
林楚欣“從低頭到抬頭”的背后,其實是南雄市區域優勢定位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次華麗轉身。
通過將自己定位于珠三角地區企業產品進入內地市場的橋頭堡和對接長三角、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重要節點,南雄積極發展主攻國內市場的精細化工產業,并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和形象在營造投資環境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形成了通過轉移促升級、轉移促轉向、轉移促聚集、轉移促轉化的產業轉移“南雄模式”。
發展定位之變 承接珠三角,對接長三角,以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
地處粵北山區的南雄長久以來一直苦惱于自己的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和基礎薄弱。想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無奈在廣東這樣一個出口企業眾多的省份,多數外向型企業都不愿意搬到南雄這個山溝溝里!巴饷娴暮蜕小辈豢蟻,本地企業又只能小打小鬧,很長一段時間,南雄對于如何尋找產業定位,發展縣域經濟很是迷惘。
這種迷惘的打破,真可謂依賴天時、地利、人和。
2008年,韶贛高速公路和韶贛鐵路相繼開工建設,南雄交通閉塞的瓶頸一下子被打開了。差不多就在同一時期,2008年4月,省委書記汪洋到韶關調研。期間,汪洋要求通過產業集聚和城市集聚來縮小差距,實施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一下子給了南雄很大的靈感。
此外,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南雄人也敏銳地抓住了擴大內需的發展趨勢和低碳經濟時代國家化工產業發展的新趨向———新的化工建設項目必須進入產業集中區或化工園區。林楚欣說,南雄就是要利用自己“承接珠三角、對接長三角”的區位優勢,發展內銷企業。而主攻國內市場的精細化工產業,正是最理想的選擇。
2008年11月,南雄建起了廣東首個精細化工基地———南雄精細化工產業園。與粵東西北山區13個地級市的省級產業轉移園相比,該項園區自誕生起就沒有任何來自上級財政的支持。南雄人并沒有“等靠要”,而是對工業園進行了清晰的發展定位:從生產成本導向轉變為企業需求導向以吸引企業留駐;由注重區域產品轉變為注重區域品牌,為企業創造附加價值;由提供基本的公共設施轉變為提供高品質的發展環境,以符合現代產業的需求;由一般性的管理轉變為優質高效的服務,以降低企業的行政成本和時間成本;建立差異化的專業產業園區,以達成分工互補的目標。這一發展策略使得南雄精細化工產業園的建設站在了較高的起點上并脫穎而出。
短短一年多時間,原先分散于珠三角及全國各地的松香制品、涂料、合成樹脂等精細化工企業迅速集聚到南雄。目前,進入園區的精細化工及配套企業達83家,總投資30億元,已竣工投產的企業18家,已發展成為廣東最大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在第一期進入園區的企業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園區工業產值可達100億元,年創稅8億元以上。園區對當地原材料生產、配套的生產和生活服務等相關產業也將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對南雄整體經濟的拉動效應十分顯著。
一份由省社科聯、南方日報社聯合課題組所作的關于“南雄模式”的經驗與理論思考的報告指出,南雄精細化工產業園區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產業高度專業化,關聯度高、能耗低、污染少、用地省、附加值高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對于未來,南雄也雄心勃勃,設立了園區的總體發展目標:規劃總面積10500畝,5年內實現進入園區的精細化工企業達到200家。園區建設全部完成后,將成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