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時間回轉到上世紀60年代,在全國人民穿衣要憑布票購買的背景下,當時廣東省每人每年發放4.53米布票,但由于甘蔗渣被廢物利用,生產出蔗渣粘膠纖維紡紗織布后,廣東省居民除了得到國家規定的布票外,每人還能再增發2米粘棉布票,緩和了群眾當時穿衣緊張的問題。蔗渣纖維在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聶榮臻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但是,歲月流逝,蔗渣纖維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以蔗渣為原料的粘膠纖維,不僅可以完全降解,而且它還具有吸濕、吸汗、柔軟、穿著舒適的特點。用蔗渣漿粕生產的富強纖維,已經達到今天的高濕模量纖維水平。在今天倡導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蔗渣纖維能否重續昔日輝煌,煥發新的生機?
本期嘉賓: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分會名譽會長郭合信,講述他親歷的有關蔗渣纖維的故事。
蔗渣廢物利用 解決穿衣困難
主持人:上世紀50年代,在人民群眾穿衣困難的背景下,是誰想到利用甘蔗渣生產纖維的?
郭合信:利用甘蔗渣生產纖維,這要歸功于當時的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書記、廣東省省長陳郁和廣州市委書記曾志。他們到廣東工作后,看到廣東不產棉花,穿衣主要依靠北棉南運。而廣東又盛產甘蔗,而且大量的甘蔗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型糖廠中,榨糖之后,大部分甘蔗渣被燒掉,非常可惜。因此,1958年,中南局和廣東省、廣州市決定大力發展蔗渣人造纖維,以解決廣東省7000萬人民的穿衣問題。
主持人:從提出要求到生產出產品,中間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郭合信:自從陳郁省長提出要求后,在1958年春,廣州的技術人員李智等人利用廣州人民造紙廠設備,制成了第一批甘蔗渣漿粕,并經上海安樂人造絲廠(上海第四化纖廠前身)生產出第一批粘膠長絲,當時轟動了全國及世界很多國家,均認為是世界首創。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1958年5月,廣州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蔗渣為原料的廣州化纖廠,這也是中國第一批化纖廠。之后,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在上世紀60年代陸續建成了以蔗渣為原料的廣州珠江造紙廠和番禺、中山、南海、江門等地一大批蔗渣漿粕廠和化纖廠,用蔗渣生產化纖成為當時一股熱潮,特別是1966年1月,廣州化纖廠以蔗渣漿粕生產國內第一批富強纖維(波里諾西克纖維),干態強力超過3g/d,濕態強力超過2g/d,纖維相互對拉的強力超過lg/d,共生產92噸,當時轟動全國,廣東省各化纖廠也紛紛仿制蔗渣富強纖維,廣東化纖工業呈現興旺發達之勢。
1960年到1978年,廣東省實際建成用蔗渣生產人造纖維的工廠有20家,實際年產能力最高達到42500噸/年。1962年到1978年總計生產28.36萬噸,其中生產富強纖維8687噸。當時廣東省每人每年發放4.53米布票,但由于蔗渣被廢物利用,生產出蔗渣粘膠纖維紡紗織布后,廣東省每人除了得到國家規定的布票外,另外還能再增發2米粘棉布票,緩和了群眾當時穿衣緊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