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上海賽科90萬噸乙烯項目
網易財經4月1日訊 一方面專家疾呼國內煉油乙烯產能過剩,一方面地方煉油企業因缺油而停產。與此相對,雖然中字頭油企頻頻出手收購地煉,但是地煉企業卻希望借此組團共生。2010年的中國石油行業將迎來更加猛烈的市場變革。
乙烯“大躍進” 產能將迅速增長
煉油和石化產能過剩的問題眼下一個例子很難說明問題。3月16日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率領一眾高管訪問寧波,臺灣媒體報道稱臺塑此行最大目的在于希望重啟臺塑在寧波的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項目。不過寧波當地發改委人士對網易財經表示,當時和到訪的臺塑高層見過面,但是還沒有收到關于重啟臺塑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的申請。而中石化的一位高層也頗感不解,他說我們和臺塑有著很好的合作關系,但是我們在寧波已經有鎮海煉化的百萬噸級的乙烯項目了。
一位接近此項目的人士對網易財經表示,目前無論沿海還是內陸,中石油中石化都在苦心布局,臺塑此時進局已經沒有此前的市場空間了。
早在幾年前,臺塑曾經希望在寧波建立一個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的乙烯項目,只是由于臺塑此前一直堅持獨資方案而最后無果而終。時隔幾年,中國目前沿海內陸的乙烯項目和為之配套的煉油項目遍地開花,中石化在武漢,九江,天津,湛江上馬乙烯等石化項目,中石油也在浙江臺州建設同樣項目。
粗略計算,到2015年就國內新增乙烯產能達到至少達到800萬噸以上。
中石化經濟研究院專家舒朝霞認為,一般而言一噸石腦油可以裂解大約0.33噸的乙烯。而按照正常程序,一噸原油的12%用來提煉石腦油。照此計算,可預期新增的800萬噸的乙烯至少釋放出大約2億噸原油配套需求量。
中東低價乙烯將沖擊市場 煉油產能將現過剩
不過來自中東市場的低價乙烯對國內的乙烯市場造成了不小沖擊,舒朝霞預計來自中東的乙烯成本只為國內成本的三分之一。
中石化齊魯化工總經理常振勇在今年兩會上就乙烯產能過剩殃及煉油作出過預測,他認為目前2015年國內乙烯裝置開工率會降至54%左右,國內46%的乙烯產能(1000多萬噸/年)、數千億元資產閑置,并可能引發為其提供原料的配套煉油能力約1.5億噸/年無法正常生產。
如果因為乙烯大躍進而直接殃及為其配套的煉油產能過剩,那么從成品油消費需求方來講似乎也不容樂觀。在近期召開的第15屆中國液化石油氣會議上,有專家預測,2010年我國煉油能力將達到4.3億噸/年,2015年進一步達到5.6億噸/年。相對于新增產能來看,我國預計有多達7000萬噸/年的煉油能力建成投產,年均增速在10%左右,而這兩年的國內油品需求增速僅為4%.需求不及供給和盲目上馬乙烯配套煉油項目,使得煉油產能過剩成為了擺在桌面亟待解決的難題。
兩大巨頭原油過剩 地煉卻無油可用
雖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今年可能出現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的產能過剩的苗頭,將有大量原油指標被閑置,不過相比之下山東眾多地煉卻到了無油可煉的程度,二者反差之大不僅令人唏噓。
據金銀島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山東地區的開工率僅為24%,大部分煉廠處于停產檢修狀態。那么山東地煉為何缺油?
一直以來,地煉企業加工原料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國家計劃內的配額原油。二是由于地煉企業沒有原油進口資質,只能進口燃料油作為原料進行生產。
山東石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說,國家計劃內的配額原油指標最近幾年一直沒有增加,“2000年以后就沒有增加原油配置指標。”而加工燃料油又由于燃料稅的增加使得地煉企業虧損嚴重。此外,目前市場調油成本較高,新采購的船用180CST燃料油價格成本接近4800元/噸,也大幅提高了地煉的生產成本。一位地煉人士表示,由于高企的油價和燃油稅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煉廠加工燃料油只能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