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企業叫苦
事實上,一些化學品企業能將原油產品的漲幅向下轉嫁給消費者。生產橡膠、工程塑料等產品的朗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柯茂庭告訴本報記者,公司在與客戶簽訂合約時說明,價格跟隨原油價格的上漲而上漲。而帝斯曼工程塑料部亞太區總裁Roelof
Westerbeek也表示,公司產出的聚酰胺混合料在2008年提價每噸150美元之后,今年4月底還將繼續提價250美元每噸。
帝斯曼工程塑料預計今年將創出15億美元的銷售額,而去年約為8.5億美元左右。朗盛大中華區今年的銷售額仍可能比去年有較高的增長。一位基金研究員也對本報記者稱,這種化工品業的周期性復蘇雖然是件好事,但也容易讓下游企業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選擇替代品。
范先生現在就已經很擔心原材料價格的過快上漲,使企業承受太大經營壓力,“我們拿到的原材料價格約是13000元/噸,管材行業競爭激烈,有些公司的報價都達到了14000元/噸,中間只有1000元/噸的差價,但制造管材要用電,估計每噸管材要用掉600元的電費,企業能賺多少?”
李學岱坦言,現在他們也在嘗試使用一些新材料來擺脫對原油的依賴,避免加重下游企業的負擔,“公司就在研制可再生的蓖麻油作原料。”
溫州市合成革商會今年3月底也建議各合成革企業將普通PU和PVC產品價格適當上漲5%左右,以緩解上游化工品價格的上漲、部分一線職工工資增加8%的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