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胡孝勇帶領科研團隊研發新產品
兩年,他讓企業起死回生
胡孝勇(左一)帶領他的團隊研發出新型產品,幫助企業轉虧為盈。
“做老產品已經很難賺錢,因此決定從國內剛剛興起的新技術入手。”
“引進高端人才以后,可以先送他一套房子,并承諾十年后歸他所有,這樣的做法尊重了人才,也讓人才比較穩定地留下來。”
「我市一家日薄西山的企業在困局中將目光瞄準高級人才,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后成功引進一名博士,并在公司里打造強有力的科研團隊,兩年過去,企業起死回生,不斷壯大。」
記者探訪 企業走出困境靠的是人才
坐落在江海區的新時代粘合膠企業有限公司已有25年歷史,有員工350人,一直以來主要生產傳統BOPP膠粘帶,但是近幾年來,膠粘帶行業出現委靡,致使生產企業處于持續虧損狀態。眼看著就要做不下去,公司急切尋找轉型機會突圍而出。2007年,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江門新時代膠粘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基地成立,并于2008年成功引進了華南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博士胡孝勇,此后,企業圍繞他成立了科研團隊,這支人才隊伍突破傳統窠臼,生產新型產品,令企業走上重生之路。
新時代膠粘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長云說,25年的老廠,一直生產老產品,胡博士來了以后,開始帶領一個科研團隊研發和生產以前不敢想、也想不到的新產品,這些產品在國內外都處于領先的水平,市場情況大好,廠一下子就搞活了,利潤大增。
人物訪談 企業求變扭轉命運
記者:請您談一談初來江門時的感受。
胡孝勇:當時企業親自到華南理工大學去招人,我是通過這個機會來到江門的。初到企業時,可以說是兩個感受,一是企業條件艱苦,二是企業求變意識迫切。
當時來到這里,只有一堆生產膠粘帶的機器,只有一間實驗室,檢測設備極其匱乏,工人年紀偏大,只會干原來的活,自己從何下手也沒有頭緒。但是,我很明顯地感覺到,企業高層是渴望轉變的,公司領導人對技術創新極度重視,董事會迫切希望借助研發附加值高的產品來改變現狀,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從新技術入手求突破
記者:聽說企業研發和生產了與原來完全不同的新產品,請問是如何確立這些項目的?
胡孝勇:當時企業比較艱難,做老產品——膠粘帶已經很難賺錢,整個行業都是如此,因此決定從國內剛剛興起的新技術入手。2008年,地鐵建設在國內方興未艾,其中所需材料的生產大有市場,與此同時,全國汽車保有量大增,停車場工程質量也引起關注。膠粘企業有一定化工基礎,這兩個項目或多或少也有一點關聯性。企業高層認可了我們的方向。
記者:涉足全新領域,起初是否困難重重?
胡孝勇:企業下了很大的決心,從設備到人才都作了很大的投入。企業設備陳舊,檢測技術落后,與新構想之間“隔閡”較深,企業領導一一征求我的意見,詢問該怎么變,怎么做,然后不斷購買實驗設備,還改善機制引進更多人才,配備精兵強將。企業新設立了兩個人事部門,一個用于集中研發,一個用于引進新人才,就這樣,2名研究生和4名技術骨干前來協助我開展工作,我們團隊便開始從地鐵工程所需泡沫劑和地坪乳液這兩個領域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