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亞星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重組方案商議之際,有關旗下亞星化學業績的質疑紛紜。
亞星化學在2009年前三季度實現贏利之后,這家全球最大的氯化聚乙烯(CPE)生產商卻突然引來全年虧損,金額逾1億元。諸種質疑中,亞星化學的虧損被認為很可能與重組密切相關。
央企的角逐
濰坊亞星集團的一位管理人士稱,前幾天,中化集團副總經理、昊華化工書記傅向升一行剛剛來公司造訪。此前,中海油高層也來公司洽談收購事宜。最初,公司的重組進展迅速,后來兩大央企爭相搶購。
中國化工集團與中海油集團同為中央企業、同屬化工產業,且與當地政府保持著多年的交往。汪波表示,這一度讓濰坊國資委很難取舍。
2008年,中海油與山東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欲在山東布局千萬噸級煉油項目。2009年9月,濰坊市政府就曾把山東海化無償劃轉給中海油。而中化集團不僅吞并了濰坊的昌邑石化,還在山東獲得大成農藥、東大化工和德州一家石化企業,這幾項交易多為股權無償劃撥。
被爭購的濰坊亞星集團是全球氯化聚乙烯行業的龍頭企業。CPE年產能達17萬噸/年,居全球第一位,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60%,全球市場占有率約為40%。產品應用于電線電纜、膠帶、PVC型材管材等。
汪波稱,亞星集團不僅是CPE的全球龍頭企業,而且公司是氯堿行業中產品關聯性最高的企業。生產燒堿產生的氯氣用于制備CPE和PVC,燒堿用于制備水合肼,而水合肼又用來制備發泡劑……其中,多項產品的技術在國內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氯堿應用于基礎設施領域,運輸成本較高決定氯堿企業的競爭具有區域性。“黃三角”地區剛剛進入國家戰略規劃,大量基礎設施急需投建,公司市場前景被廣為看好。憑借著央企身份,兩家企業無論誰掌控了亞星化學的控股權,都將這一區域氯堿市場牢牢掌控。
最終還是中化更勝一籌。亞星化學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亞星集團正與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直屬公司就重組事項進行洽談,重組方案仍在商討中。
汪波表示,相比而言,企業更加傾向于中化集團。畢竟,地方國資委僅能從土地上給予企業優惠,無法指導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給予技術支持。當初企業投建時預留了產能翻倍的土地,一直受到資金問題的困擾。與中海油相比,中化集團主營業務即是化工產業,在產業鏈對接、技術支持上更具優勢。
亞星化學的內部人士透露,此前央企來山東搶購地方國企大多是無償劃撥,此次重組方案遲遲未定,與政府是否能接收無償劃轉股份以及可換來何種重組條件相關。
虧損懸疑
亞星化學公布重組消息的同時,還發布了2009年年度業績快報。讓業界大跌眼鏡的是,前三季度還在贏利的亞星化學,第四季度出現巨虧,年報凈利潤為-1.11億元。
亞星化學前三季度每股收益分別為0.011元、0.018元及0.022元,第四季度,每股收益突然轉變為-0.35元。
業績快報中,亞星化學解釋為“公司生產用水、電、氣、煤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巨大的生產成本壓力;同時公司氯堿產品價格大幅下降”。
不過,同在濰坊、同樣以生產CPE為主業的旭冉化工一位高層稱,2009年企業效益并不好,但也沒有虧損。亞星化學是全球最大的CPE企業,規模是其數倍,規模效益明顯。而且,原料聚乙烯是湖南石化、韓國樂天直供,氯氣基本自給自足,亞星化學每噸成本比公司至少要低1000元以上。在他看來,行業老大亞星化學虧損難以理解。
中國氯堿網的分析師朱星宇稱,整個氯堿行業來看,從2009年二季度開始一直在好轉。
行業一資深分析師表示,亞星化學在整個塑料行業各類產品價格大幅反彈的情況下,企業盈利能力還不如經濟危機的2008年,難以讓人信服。
董秘汪波稱,公司的生產工藝與其他企業不同,比其他企業的成本要高出10%-20%。汪波也稱,公司虧損與這一年的經銷商的回款、包括部分應收賬款等因素有關系。
對于亞星化學業界突然變臉,廣發證券分析師稱,亞星化學的虧損可能與重組有著直接的關聯。往往有些企業在重組前夕出現業績大幅下滑,是由于重組方希望將企業積累的泡沫擠干、資產做實,在重組時便可減少支付的對價,增加談判的籌碼。所以部分上市公司往往被重組之前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
2009年中海油入主同在濰坊的山東海化前,一季度山東海化竟然出現了13.63億元的虧損。同時,基金公司卻蜂擁而入。根據山東海化當年一季報顯示,該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積聚了8只基金,都是剛剛新進的或加倉的。
不過,有業內專家認為,如果雙方的重組還是無償劃轉國有股份的話,亞星化學即使業績虧損、股價走低并不會影響中化集團的重組。畢竟,亞星化學在氯堿行業,尤其在氯化聚乙烯(CPE),是全球的隱形冠軍。
4月23日,亞星化學漲停,收于8.11元每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