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頭化工企業為何紛紛改“吃”煤炭
2010-4-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甲醇 天然氣
但王穎對氣改煤的經濟可行性并不這么樂觀。他說,到目前為止,全國尚無一例大型氣改煤成功的范例。雖然齊魯化肥公司成功由煉油尾氣作原料改為以無煙塊煤作原料,2000年以來,也有十幾家企業成功實施了油改氣或油改煤,但主要原因是渣油與煉油尾氣的日益緊缺和價格的大幅攀升,才彰顯了油改煤的經濟優勢。而目前煤炭與天然氣價格的比較優勢并不明顯,一套30萬噸/年合成氨的氣改煤項目,至少也要投資16億元,同等規模的氣改煤甲醇項目的費用更高。加上氣改煤后增加的設備運行費用、固定資產折舊,以及水、電及環境、安全設施增加的費用,是否經濟可行需要認真評估。
比如,除個別企業外,目前化肥企業所用天然氣價格最高只有1.1元/立方米,即便漲至1.4元/立方米,噸氨原料成本也只有1360元/噸(噸氨消耗天然氣900立方米)。而目前無煙煤價格雖然略有下跌,仍高達1000元/噸。按噸氨消耗無煙煤1.3~1.4噸計算,漲價后的氣頭化肥企業成本與煤頭企業相當。若考慮到氣頭裝置流程短、運行費用和環保安全費用低等因素,氣頭企業的綜合成本仍低于煤頭企業。
因地制宜是關鍵
那么,眾多受困于天然氣供應不足和氣價上漲雙重困擾的氣頭化工企業,到底改還是不改呢?
專家們認為,根據企業所能得到的煤種特點,選擇合適的煤氣化技術,是項目成功的關鍵。
羅慶洪表示,我國煤質南北不同,適應性和經濟性差異較大。以鄂爾多斯盆地為軸心的“三北”地區(陜西榆林、寧夏、內蒙古)和甘肅華亭地區的煙煤,成煤時間短,煤中固定炭含量低,熱值低、價格低,揮發分及輕組分高,活性高,若用于燃燒發電,不是理想的燃料。但因其活性高,輕組分多,易磨制成漿、易氣化且工藝氣中氫與一氧化碳等有效組分含量高,因而是廉價而理想的化工生產用煤,適用于水煤漿加壓造氣技術。目前,陜西渭化集團、陜西神木化工、兗礦神木化工等眾多企業均采用這一地區的煤種和相同的氣化技術工藝,實現了裝置的長周期平穩運行。北方地區的企業,如果附近煤質經化驗與“三北”及甘肅華亭煤種相同或相近,可采用水煤漿造氣技術,最大限度地規避投資風險。而對于山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煤種,由于成煤時間長,固定炭含量高、熱值高、活性低,價格相對較高,作為氣化用煤反而沒有北方煤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對于擬采用上述地區煤炭作原料的企業,最好選用粉煤氣化技術,且對項目的經濟可行性要做更切合實際、更有遠見的論證。否則,企業極可能要冒較大的投資風險。
另外,氣改煤的投資規模與投資回收期相差都很大,切入點或對接點的選擇十分重要。是選擇在凈化后的合成氨工段,還是從變換、凈化部分就對接揉合?是選擇國產技術和爐型還是選擇進口設備?是選擇一開一備爐還是兩開一備爐的運作模式?企業應進行綜合論證。
莊肅霞還提醒說,從齊魯化肥公司氣改煤的經驗看,氣改煤的工作量很大,甚至遠超過新建一個同類型工廠。因為是在原址并對原有裝置進行技術和原料路線改造,裝置的輪廓、管線的走向、設備的位置基本已經確定,變動的空間和余地很小。而且,由于煤制氣沒有天然氣和煉油尾氣干凈,有效成分含量低,要求管線及設備的容量更大,耐壓、耐溫、耐腐蝕性更好,任何環節出了差錯,都可能導致難以想象的后果。因此,氣改煤工程的前期勘查論證工作一定要反復進行,不得有一丁點疏漏和馬虎。
專家們認為,企業若要實施氣改煤,一是必須要有充足的,運輸便利、相對廉價、供應可靠的煤源;二是依據自己可能獲得的煤種選擇先進實用的煤氣化技術;三要有與裝置匹配的水資源和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氣改煤工程不僅不能幫助企業脫困,還可能給企業增加新的負擔。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