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國際化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2010-4-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石化行業 石油
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引發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變革、大調整,正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從國內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市場信心增強,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在依舊復雜的經濟發展環境中,在我國繼續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著哪些重要的戰略機遇?我們又應該怎樣抓住機遇,實現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經深入調查采訪,從今天開始刊發“石化行業的戰略機遇”系列報道,期望能為讀者帶來啟迪。
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
——摘自溫家寶總理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數據,世界經濟正趨于緩慢而曲折的復蘇。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來說,這種機遇將主要體現在國際化程度和質量的同步提高。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表示,金融危機的暴發加快了世界經濟秩序和競爭格局的改變,全球經濟力量此消彼長。此時,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率先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啟動了新一輪快速增長的引擎。一些有利于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機遇顯現,如新的市場空間、相對便宜的資產價格等,為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并購等創造了條件。
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內的“洗牌”效應,將使新一輪的國際化熱潮興起,更多中國企業可以抓住機會走向海外。龐廣廉認為,繼去年成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海外并購最有收獲的一年之后,預計今年海外并購趨勢將會持續。尤其是在海外并購最為活躍的油氣、煉化領域,近期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展開或醞釀并購,如寧波一家民營企業收購埃及的一個煉廠,在埃及引起了轟動。今后一段時期,一些新的面孔將走向世界并購舞臺,如延長石油等企業。
在一些以往海外并購并不多見的領域,也將出現更多“走出去”的先鋒。比如,染料業龍頭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印度最具競爭力的Kiri染料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LonsenKiri染料公司已經投產。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田利明表示,這是中國染料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的堅實的第一步。可以預見,今后將有更多領域的化工企業向海外邁出可貴的第一步,也將有更多企業接下來邁出第二步、第三步。
石油和化工國際競爭格局的改變使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有更多機會走向前臺。比如世界農藥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已經集中濃縮到歐州(主要是德國、瑞士、英國)、美國和中國,國外的農藥生產廠家越來越少,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此外,一些新興國家和地區的石油和化工產業正在崛起;國際一些企業的破產、重組也推動了這種競爭格局的變化,如巴斯夫公司成功完成了對汽巴公司的收購,亨斯邁收購印度麥拖化學工業公司下屬的巴羅達工廠等。面對這些新的變化,我國具備實力的石油和化工企業應深入進行分析研究,開拓國際新興市場,大膽走出去,爭取更多、更廣泛的貿易與合作機會,利用合資、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去投資生產,力爭成為未來的世界龍頭。
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后,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全球一體化思維需要有所轉變。以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更應從關注如何向海外市場銷售更多產品,轉向從全球視角出發、以全球化的思維,運用全球的資源、資本、人才和創新能力,滿足客戶特別是新興市場的客戶需求,提高全球競爭力。應有更多的石油和化工企業從戰略、組織、人才、知識和運營管理等各方面入手,實現全球一體化經營。
目前,中國已經從全球的制造中心逐漸轉變為全球的創新中心,并將創新成果輸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龐廣廉介紹,現在有一個時髦的詞匯叫“反向創新”,就是指跨國公司把為新興市場開發的產品返銷到發達國家的市場。可以預計,這種“反向創新”將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現象。近年來,諸多化工外商投資企業如杜邦、巴斯夫、朗盛、盈創等,都在中國設立了相當規模的中國研發中心,中國化工企業應以此為契機,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預期使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而在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過去粗放型的引進外資模式也將修正或摒棄,外商投資將更多地集中到高科技、低污染的項目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新興產業上,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將更多地形成優勢互補或強強聯合的關系。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高載能和高排放產業,在吸引外資方面應更多地與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水平緊密結合,以促進行業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