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塑料革命 帶來百億行業產值
2010-5-1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塑料制品 塑料袋 石油
生活中人們對塑料制品的需求時刻存在,從去超市購物用的塑料袋到精密的工業部件,塑料制品幾乎無孔不入。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塑料產品市場需求量估計在兩億噸左右,而且每年正以5%的速度在遞增。
同時,塑料被貼上“電老虎’標簽,所帶來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也日益嚴重。塑料加工技術也遭受到許多質疑。然而誰也不曾想到,就在塑料技術處于領先地位的歐美國家長期把持著技術壟斷地位。沒想到,一位來自中國的專家,卻正在引發全球塑料加工機械企業的革新“風暴”。他就是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瞿金平。
“以螺桿作為標志的螺桿機械是一兩百年來國內外塑料成型加工廣泛使用的設備。然而它也因為高耗能、難降解讓許多生產商頭疼不已。”這時,瞿金平打算尋找實現塑料無螺桿塑化的出路,減少環境污染。不到40歲就成為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副校長的他為了實現夢想淡泊名利,低調地躲在學校實驗室進行研究,憑著曾經獲獎所得到的10萬美金作為研發經費,用來解決令人頭痛的塑料“三高”問題。
枯燥的科研之路也有巧合,瞿金平居然從潮汕牛肉丸里獲得了啟發。“潮汕牛肉丸之所以有韌勁耐嚼不就是因為牛肉是打出來的而沒有破壞內在的纖維結構嗎?”他當即決定,一定要螺桿從塑料加工中拿掉。不久后,一種“基于拉伸流變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輸送方法”的新型設備打破了傳統剪切流變的方式。
據介紹,它在特定幾何空間中轉動時帶動物料輸送,同時隨流道截面積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周期性變化過程中承受拉伸和壓縮作用,這樣就擺脫了在使用螺桿輸送塑化過程中對物料很強的剪切作用從而使其大分子鏈斷裂的過程,如此一來,既加快了物料的輸送塑化效率,又避免了物料大分子結構的改變,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塑料制品的生產質量。
“經過在東莞、汕頭、武漢、深圳等地企業的實際生產狀況統計,我們的物料損耗大大降低,能耗下降約30%-50%,污染自然也就跟著得到大大下降。”瞿金平告訴記者,目前經行業鑒定,被正式定名為“基于拉伸流變的高分子材料塑化擠出設備”已位居國際領先水平并獲得中國專利。
與此同時,塑料行業的洗牌大戰已經悄然打響。早在去年秋天參加國際橡塑產品展覽會的時候,就有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以及國內從事塑料設備生產的大公司向瞿金平遞出了橄欖枝。此時,瞿金平正在悄然引發塑料行業的革命。
據統計,目前世界范圍內塑料加工機械的產銷量為196億歐元,我國的塑料加工機械產銷量為200億元人民幣。瞿教授的產品如果在國內實現10%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創造22億元以上的產值。而要在國外實現10%以上的產品替代,就可以創造100億元以上的產值,前景不可估量。
最近,在被學界同仁笑稱為“和螺桿杠上”的瞿金平教授又開始了下一個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面對日益嚴重的塑料污染問題和石油枯竭問題,國外紛紛將生物能源提到新的戰略高度,正在緊鑼密鼓地加大對纖維素乙醇等先進生物燃料的投入,技術進展迅速。而中國至今對生物能源的認識尚不清楚,重視不夠。如此下去,在這場全球科技攻關中中國肯定是輸家。一位院士曾呼吁:“應盡快明確生物能源在‘三農’和能源問題中的戰略作用,客觀、科學、實事求是地將生物能源擺在合適地位。”
瞿教授也有自己的計劃,打算利用廢棄的中藥渣、甘蔗渣以及秸稈等這些被稱為廢棄生物質添加到原本只用石油提煉而來的塑料顆粒作為塑料生產的物料中,從而減少石油的使用量,加快廢棄塑料的降解速度。而在找到廢棄生物質和塑料顆粒的合理混合比例的同時又不降低塑料制品性能則成了瞿教授要重點攻克的問題。“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那這個產業就更大咯!”瞿教授笑著說。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