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記者在參觀上海世博會時,發現浦東園區人行道的盲道很好走,感覺軟軟的,不像一般用水泥板制成的盲道那么硬。據工作人員介紹,本屆世博會共鋪設了9千米這樣的盲道,全部用廢舊橡膠加工而成,雖然成本比一般盲道要增加20%,但一般盲道平均5年就要翻修,而這種盲道起碼可使用10年。生產這種盲道的能耗,只是一般盲道的10%。
上海世博會對廢舊橡膠的利用,使人們將目光再次投向這一領域。廢舊橡膠主要來自報廢的汽車輪胎,目前全球積壓的汽車廢舊輪胎已達30億條,每年還在以10億條的速度增長。堆積如山的廢舊輪胎引發多種環境問題,形成“黑色污染”。美國俄亥俄州1999年一處輪胎堆場發生火災,而處理這場火災造成的水污染,先后用了9年時間,花費3200萬美元。
為解決廢舊橡膠產生的環境問題,各國都作出了積極努力。現在,廢舊橡膠可以通過機械方法粉碎或研磨成微粒,成為膠粒和膠粉;通過脫硫技術破壞硫化膠化學網狀結構制成再生橡膠。其市場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比如,美國首創將廢舊橡膠制成的膠粉作為改性劑添加到瀝青中,成為橡膠瀝青,用于路面工程,高速公路上每千米路面可以用掉1200多個廢舊輪胎。這一技術已從美國推廣到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
我國是世界橡膠消耗第一大國,產生的廢舊輪胎今年將達3億條。據工信部介紹,近幾年來,我國廢舊橡膠綜合利用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舊輪胎翻新量逐年上升,再生橡膠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十幾條萬噸以上的膠粉生產線。廢橡膠熱裂解技術的推廣應用,將不能加工再形成橡膠類資源的廢橡膠分解成燃料油,實現了廢橡膠的完全綜合利用。
但是,在廢舊橡膠的再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產品質量不能完全保證,生產過程面臨環保考驗,尤其是應用市場開發不力等問題。因此,北京化工大學、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等專家認為,應大力開拓類似世博會盲道、橡膠瀝青等精細化應用途徑。
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曹榮吉博士向記者介紹,該省2005年引進橡膠瀝青技術,在一些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建設中應用,目前的技術水平已處國內領先。用橡膠瀝青鋪路,可以降低行車噪音,適當減薄路面,抗開裂,抗滑,抗水損。但總體來看,橡膠瀝青的應用還沒有普及開來。5年來,江蘇省以此建成的路面僅有200千米,在全省建成的各類公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曹榮吉認為,影響橡膠瀝青普及的主要是價格問題。與普通瀝青相比,使用橡膠瀝青的成本要提高約15%。其他一些廢舊橡膠回收利用產品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從全球來看,廢舊橡膠的資源化利用大多是虧損的。發達國家一般是對廢舊輪胎的產生者征收排污費,然后補貼給廢舊橡膠的回收利用企業。如美國政府不僅對廢舊橡膠利用實行免稅政策,而且規定每處理1條廢舊輪胎,政府補貼2.5至4美元;加拿大政府規定,處理1條廢舊輪胎補貼3加元。我國2008年12月已將廢舊輪胎再利用產業列入增值稅全免產品目錄,今年1月1日又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對部分廢舊橡膠利用產業進行扶持。
專家認為,國家應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加快這一產業的發展。而相關企業也不能坐等國家的扶持政策,應盡快拓展自身的產業版圖。要通過技術開發和改善管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開拓市場,逐步提高廢舊橡膠回收利用產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