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FCs淘汰將影響聚氨酯泡沫行業
2010-6-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聚氨酯 發泡塑料
6月1日,我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實施,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生產、使用、進出口進行總量控制和配額管理,并對非法生產、使用者處以最高100萬元的罰款。
條例的出臺,也將為中國保護臭氧層第二階段行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根據《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和《蒙特利爾議定書》,2010年至2030年,中國將逐步淘汰制冷空調、發泡塑料等七大行業中的氫氯氟烴(HCFCs)類制冷劑和發泡劑。
記者從環保部外經辦了解到,今明兩年,這七大行業的淘汰行動將陸續啟動。環保部正在抓緊制定這七大行業的行業淘汰方案,并將在七個行業方案的基礎上,制定國家整體淘汰方案。
同時,環保部有關人士對記者強調,條例的實施并不意味著6月1日起就對HCFCs實行總量控制與配額管理,而是在時機合適時才會實行。
盡管針對HCFCs的淘汰行動并未正式開始,但對所涉企業來說,壓力并未因此減輕,淘汰所需的大量資金和成熟的替代品都亟需解決。
4.5億美元多邊基金 將繼續投向淘汰項目
HCFCs是一種能消耗臭氧層的人工化學物質,被廣泛用作空調、冰箱、塑料行業中的制冷劑和發泡劑。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HCFCs生產國、使用國和出口國,生產量占全球總量的66%,消費量占42%。
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中國將分步驟完成HCFCs的淘汰,從2013年凍結總量,陸續削減生產、使用量,并于2030年完成淘汰,僅留2.5%用于維修用途。
淘汰行動影響巨大,將涉及HCFCs生產行業、聚氨酯泡沫行業、xps泡沫行業、家用制冷行業、工商制冷行業、制冷維修行業和清洗行業等七大行業。這些行業產值高達4500億元,從業工人達100萬人。
對企業來說,淘汰意味著生產線的更新換代、失業人員的安置,新的替代品的研發。盡管有強制命令,但成本問題仍不容回避。
“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生產、使用這些物質的企業加速完成替代過程,實現升級。”環保部外經辦項目三處處長周曉芳對本報記者強調,保護臭氧層多邊基金項目管理辦公室便設立在環保部外經辦項目三處。
在第一階段淘汰行動中,這個辦公室為中國企業爭取到大量的國際多邊基金,總額超過8億美元,總計投向381個項目,用于生產線的改造、補償淘汰生產帶來的利潤終止、人員失業和替代品建設費用等。其中,生產行業獲贈最多,金額高達1.5億美元,其次是家用制冷行業,金額為9000萬美元,40多家企業受益。
在第二階段淘汰行動中,來自國際社會的多邊基金仍將陸續投向中國企業。“我們將幫助中國企業申請這些國際資金。”環保部工作人員稱。
據了解,多邊基金執委會批準捐贈,會考慮多個因素。根據執委會通過的《HCFCs的資助政策導則》,衡量指標包括投產日期、二次替代、國家消費量、費用增加等因素。
“目前已確定4.5億美元的金額,主要用于全球2009年到2011年的淘汰。”環保部人士透露,其中用于中國的份額還未確定。據了解,多邊基金每三年為一個增資期,2012年到2014年的金額也正在討論中。
據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介紹,淘汰HCFCs,僅發達國家就需投入330億美元。
綠色替代品缺乏
相比資金,替代品是擺在企業面前更大的挑戰,尤其是HCFCs消費大戶——空調制冷行業。
一種叫做氫氟烴(HFCs)的替代品由于不傷害臭氧層,一度被認為是HCFCs的完美替代。美國和日本已廣泛使用HFCs,中國也一直促使其成為HCFCs的替代品,并于2003年通過招標建設了國產生產線,以促使市場價格的下跌。
但全球變暖的壓力,讓HFCs變得不合時宜。IPCC在2007年11月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稱,HFCs是未來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隱患之一。
“HFCs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限制使用且需減排的溫室氣體,”綠色和平臭氧層保護項目負責人崔喜晶說,“顯然不能作為HCFCs的替代。”
這意味著,企業面臨雙重壓力,最好找到一種新的綠色替代品,既保護臭氧層,又不加劇全球變暖。
崔喜晶認為,在歐盟大量使用的綠色替代品——自然制冷劑就是很好的選擇。
在第一階段淘汰中,中國家用冰箱行業便直接跨越了HCFCs和HFCs階段,實現從CFCs到自然制冷劑的替代。
“1995年,在綠色和平的幫助下,中國海爾集團與德國企業合作,采用對方的技術,共同生產了中國的第一臺綠色冷凍冰箱。”崔喜晶說,當初海爾的目的是借環保技術打開國際市場。目前,中國75%的家用冰箱都采用了自然制冷劑。
“可口可樂公司已經同意在2015年全部淘汰使用HFC的冰柜,采用自然制冷技術,”崔喜晶說,“這是一家企業出于社會責任應該做的事。”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同為制冷行業,家用冰箱和工商冰柜、空調所需要的制冷劑工藝完全不同,并不能跨行業廣泛運用。
據了解,多種綠色替代品在成本、安全、性能等方面都有待試驗。負責履約的環保部人士直言,這類“兩全其美”的替代品,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尚未成熟。
因此,開發出成熟的綠色替代品成為此輪淘汰的最大難點。
“我們鼓勵企業研發自然制冷劑,”周曉芳說,“也希望科技部、商務部等加大對新技術研發的投入。”
記者了解到,制冷行業的龍頭企業格力已獲得300萬的資金用于自然制冷劑的研發,資金分別來自商務部和德國。有消息稱,格力已經開發出實驗室產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