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化企瞄準中國汽車以塑代鋼
2010-6-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聚丙烯 朗盛 工程塑料
去年,當歐洲和美國的汽車制造商與經濟衰退苦苦斗爭時,中國汽車業則仍在蓬勃發展,2009年增長了48%,居全球之首,預計今后幾年中國汽車市場還將繼續增長。在此背景下,許多歐洲化工公司正加緊創新步伐,試圖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占領更多份額。
新型塑料在華大有市場
法國羅地亞公司汽車及運輸市場部副總裁讓-克勞德·斯特米茲認為,中國正在引領汽車工業的發展,并將很快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目前中國汽車年產能已達1200萬~1800萬輛,很快將增至2000萬~2500萬輛。
利安得巴塞爾工業公司聚丙烯復合材料及合金業務部亞太區副總裁彼特·勞拉斯稱,按照許多機構的預測,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率為12%~25%,今后幾年,平均增速也將達9%。勞拉斯表示:“由于中國目前每年生產的新車數量已是全球第一,這給了我們更多的測試新材料的機會。而在其他市場,由于大環境不好,汽車制造商不愿意在材料、工藝等方面有所改變。”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汽車市場將跨過許多成熟市場經歷過的過渡階段,即在汽車的制造過程中從工程塑料的應用直接到新一代聚丙烯混配料的應用。
新型塑料將在中國汽車行業獲得廣泛應用已是許多歐洲公司的共識。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全球汽車指導委員會負責人基斯卡·格拉克表示,亞洲特別是中國汽車制造商對于能夠提升汽車性能、減少油耗、確保安全及有利于減排的創新型技術及材料非常有興趣。
德國朗盛公司半結晶產品業務部負責人哈特維希·邁耶爾稱,通過減少金屬的用量,減輕了車重,從而降低汽車油耗及制造成本。朗盛的塑料/金屬雜混技術用于福特福克斯車型的生產中,使其零部件成本下降了20%,投資成本減少了50%,車重輕了40%,而汽車的結構強度反而更高。
圍繞汽車減重積極行動
歐洲化工公司認為,鑒于目前中國政府大力提倡開發環境友好型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中國汽車制造商非常重視汽車減重。格拉克稱,目前在歐洲,每輛汽車的塑料用量平均為190千克,而目前中國每輛汽車的塑料用量平均還不到100千克,因此中國汽車制造商希望向歐洲看齊,通過加大塑料在汽車上的應用量從而減輕車重。如果中國的汽車車重能夠平均下降5%的話,每年就可減少約150萬噸的CO2排放量。
面對這樣的機會,歐洲化工公司都在使出全身解數以保證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發揮關鍵作用并取得成功。邁耶爾表示,朗盛希望通過在中國擴建生產網絡并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這一戰略,從而能夠和當地客戶靠得更近而提升其競爭力。
斯特米茲表示,羅地亞進入中國市場已有17年,和在華的許多公司建立了良好關系。2008年底,羅地亞在上海的國際研發中心正式啟動,其目的之一就是為汽車工業開發各種所需的工程塑料。
為了抓住中國市場的機遇,利安得巴塞爾也修訂了投資計劃,加快在華擴大聚丙烯混配料產能,并決定擴大當地的技術中心規模。雖然目前利安得巴塞爾工業公司在華業務還比不上該公司在歐洲或北美地區,但由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因此該公司已將中國列為其最關注的市場。
遵循質量為先準則
勞拉斯稱,目前利安得巴塞爾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與一些中國當地的原始設備制造商緊密合作以提高其產品質量。在他看來,這些企業的質量標準總體上看還處于較低水平。
談及中國和更成熟的西方市場之間的區別時,斯特米茲稱,羅地亞在中國遵循與其他傳統市場相同的原則,并使用同樣的材料。他表示,他們并不將中國當作一個試驗場,不會把在西方傳統市場遭拒的產品拿到中國來推廣。他同時稱,中國汽車廠商需要的是能夠滿足各種標準要求同時又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斯特米茲認為,未來化工公司最需要關注的是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方向。他說,現在看來,中國已決定發展電動汽車,汽車生產商會更注重減輕車重的因素,加大以塑代鋼的力度。
勞拉斯則表示,利安得巴塞爾在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將是選擇合格的人才,為此公司需要考慮如何做才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如何以長遠的眼光投資建廠。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