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至8日,首屆“現代紡織科技國際論壇”在目前國內唯一一所以紡織命名的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舉行。來自英、美、日、法、澳、加、捷克、新西蘭、中國、中國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位全球頂尖和知名的紡織專家,分享現代紡織科技研究成果、探討紡織科技前沿問題。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服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已連續11年居全國服裝院!靶氯霜劇薄ⅰ坝霜劇本C合積分第一,是中國“十大時裝名!敝弧=陙,該校經過科學決策,確立了“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的特色辦學理念。
該校在紡織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獲得了國家級大獎。國內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紡紗技術“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紡織印染廢水微波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質處理回用技術”、國家863重大專項“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等一批科研項目和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東道主、武漢紡織大學校長韋一良教授在論壇上致歡迎詞,指出“學術無國界,知識因分享變得更有價值”,希望此次論壇搭建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推動紡織行業進步,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大會主席由湖北省“楚天學者”、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纖維和材料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訓該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武漢紡織大學副校長徐衛林擔任。
美國田納西大學非織造材料研究實驗室主任布哈特、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服裝與紡織學院院長基斯·考利肖教授、美國佐治亞大學纖維協會主席伊恩·哈丁教授、日本信州大學紡織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平井利博、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學科首席教授陶肖明、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等世界知名專家、學者先后發表15場主題演講,圍繞功能紡織品、紡織機電、纖維技術、新型材料科學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觀點集萃
功能紡織品的挑戰和機遇
斯瑪·阿斯維迪博士(荷蘭飛利浦高新科技園區專家)
在紡織結構中加入電子元件和設備的功能性紡織品的研究已經有10多年了。電子產品和紡織產品加工企業一直在努力制造可以穿著的電子產品,準備應用在從純醫學到游戲的一系列使用中,從而真正地做到科技改變生活。如通過智能背心,可以測出穿衣者的心跳頻率。
在該領域的研究已創造了許多機遇,但也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如消費者或者專業人士希望使用的各種產品的樣式及功能,與我們已有的知識積累、已研制出的展示品和樣品還很不匹配。研究者的知識水平與這些知識在產品研發和生產中應用之間仍存在區別,需要探索出一些填補這一縫隙的方法。
我們在教育學生、傳授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加強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從而促進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交叉運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