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建成10余個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但只有兩個全部或部分使用了自主技術。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今天在天津召開的農工民主黨中央“加快海水利用業發展”專題座談會上表示,要進一步強化海水利用技術的自主創新,重點開展海水利用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的開發和大型化、集成化、成套化海水利用技術的應用,并形成海水利用裝備制造產業。
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屈強表示,從產業全局上來看,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耐蝕材料等關鍵設備、核心部件主要依靠進口;成套化、規模化技術程度較低,針對萬噸級、10萬噸級海水利用工程的公益、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尚缺乏系統化開展;海水淡化與核能、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耦合的技術還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尚需不斷完善。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目前全國已有多家企業進入海水淡化領域,主要從事設備制造。雖然我國千噸級海水淡化裝置已成功出口印度尼西亞,但在國內應用推廣依然艱難。
“海水利用工程比常規工程投資高,企業承擔風險大且具有公益性特征。”陳連增建議,國家綜合部門應設立海水利用專項資金,重點集中支持一批既有利于培養市場,也有利于落實惠民政策的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自主創新技術規模化應用示范工程,建立產業孵化基地和示范基地,最終實現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積聚式、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