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挑戰
中石油集團2009年報顯示,截止當年底資產規模突破2萬億。面對這樣一個“巨無霸”的進入,行業監管面臨很大挑戰。
當前管理架構下,國資委是中石油集團的直接監管機構。但國資委本身并非專門的金融監管部門,其監管重點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涉及到相關行業問題時,還需要借助“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行業監管機構。
中石油涉足的金融業務,幾乎涵蓋了金融業所有的形態類型,對這樣龐雜的“金融帝國”,到底由誰擔當監管主責并不明確。而“一行三會”分行業監管的模式,能否有效跨行業跨市場監管?
據《財經國家周刊》了解,“一行三會”普遍持謹慎態度。銀監會雖然對中石油集團控股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給予放行,但監管限制并不輕松。
控股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后,中石油集團確定的發展目標是,第一步迅速發展為全國性商業銀行;第二步,到國際石油項目比較集中的國家建立分行,逐步向國際化銀行進軍。但截至目前,僅僅在烏魯木齊開設了一家分行。
監管部門的慎重并非沒有道理。中石油在打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界限后,兩者本身存在的“防火墻”很可能會形同虛設。如果風險控制措施不夠,無論哪一類資本出現問題都會引起連鎖反應,危害性將急劇放大。
中石油企業規模龐大,參股、控股企業眾多,關聯企業結構復雜,業務往來繁復,涉及到關聯交易時很容易隱蔽起來,監管部門有效監管難度很大。
觀察家指出,關聯交易一旦監控不嚴,金融資本很容易就淪為了產業資本的“抽水機”。金融監管部門的協同監管、無縫對接是做到有效監管的措施之一,而成立金融混業監管架構也應納入主管部門的考慮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