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非A即B”的模式終于被打破,中國長春大成集團成功開拓了世界上第三條以玉米為資源生產纖維的工業化路線,并將通過生物發酵和化工氫化裂解方法制備的乙二醇正式定名為生物基乙二醇。由此,中國發展生化原料、利用生化技術的激情被點燃了。
第三條工業化路線的成功拓展,對于中國化纖產業改善嚴重依賴石油資源的現狀具有戰略意義。從2005年首條生物基化工生產線投產至今,長春大成集團的生產技術正逐步從1.0代過渡到2.0代,嘗試以玉米秸稈作為原料的新路線。
生物基乙二醇技術領先
在生物基乙二醇工業化生產和應用領域,中國處在全球領先的水平。
當長春大成集團成功生產出生物基二元醇后,上海銳豐紗線有限公司與東華大學將生物基乙二醇與PTA進行聚合,得到了聚對苯二甲酸多組分二元醇酯(PDT),并完成由聚合、紡絲、加彈、織造、染色到成衣的一系列工業化生產。2006年,長春大成集團與東華大學在上海成立“東華大學-大成生物基材料實驗室”,專注拓展在聚酯、不飽和樹脂和聚氨酯三大領域的開發應用,同時致力于將其拓展到食品級和醫藥級等高檔次應用領域。2010年,大成集團正與福建海天集團展開戰略性合作,共同致力于將PDT聚酯打造成為一種全新的“低碳、環保、綠色”的化纖新材料。
隨著大成集團生物基乙二醇的成功示范,中國龐大的石油基乙二醇需求和年種植1.3億噸玉米的現狀,正在并繼續誘發玉米生化技術的大力開發和應用,吸引眾多投資者投入到這一領域。例如2009年2月,河南省焦作市河陽酒精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3.6億元、年產20萬噸生物基乙二醇項目正式開工奠基,標志著該公司由糧食深加工領域向生物化工領域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短期內生物基乙二醇不會對石油基乙二醇構成威脅,只起到一定的調節和補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