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趙忠賢、潘云鶴、嚴晉躍
在昨天舉行的第五屆院士(專家)蘇州論壇上,趙忠賢、潘云鶴、嚴晉躍三位院士專家圍繞“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分別作了精彩主題報告,為蘇州轉型升級出點子。
趙忠賢:發展精密儀器產業是一個選擇
我國著名的超導物理學家,從1976年起一直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 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
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新的戰略產業必須下定決心,對核心設備和產品尤其如此。以精密儀器為例,蘇州有基礎有優勢,發展精密儀器產業不啻為一個選擇。這個產業既具有技術上的高端性,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中國,特別是匯聚各類人才的長三角地區,產業轉型中勞動力因素還是不能丟掉的。
蘇州提倡自主創新,但創新一定要找準進入重要產業的切入點,創新政府主導的產學研三結合的模式是一種方式。
企業要創新,需要考慮在不同階段進行研發,要投入資金,另外要瞄準市場才能抓得住。戰略新興產業的競爭,常常以基礎成果為基礎,重大發展創造絕大多數來源于基礎研究方面的資金和人才投入。
潘云鶴:創新要“入帖”更要“出帖”
我國智能CAD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2006年6月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現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未來的20年是中國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時期。因為這20年中間,中國有宏大的工程規模,而這正是培養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創新性人才千載難逢的機會。其次,中國的工程專業畢業的人才數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在全球有40%的工程項目難以在市場上找到適合的人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在工程科技領域走向世界一流,出現了很多世界領跑的項目工程。如果充分利用好這20年,中國的工程師有可能向全世界輸出。對于蘇州,這也是一個極大的機遇和挑戰。
人才的培養必須創新培養機制,我們所謂的自主研究基本上是學習西方的,要創造適合于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學位。就像學書法一樣,開始要臨摹,就是“入帖”,我們已經“臨摹”了30年,現在我們要“出帖”,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也同樣要如此。
嚴晉躍:做好小環境發展新核心產業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能源工程專家。 2000年被中科學院聘為世界范圍內遴選的70余位“海外評審專家”之一。 2001年被瑞典政府聘為終身講座教授。
不可持續的創新是沒有多少價值的。以瑞典為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逐步減輕“碳排放”的包袱,例如企業燒煤得繳8%的稅收,而這部分稅收最后是用來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所以,表面看一些新能源使用費用高,但是政府在推動,逐漸也就形成了一種氣候。享受到了好的環境,人們是不愿意再回到原來的差環境的。
發展低碳經濟,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另一個就是個人行為的規約。低碳經濟也好,低碳技術也好,需要新的經濟模式和新的技術發展方式,不能完全靠單一的市場推動,一定要在政策上加以考慮。未來我們越來越缺乏的是生態空間,蘇州提出打造生態城市這個很好。蘇州這樣的城市,首先要保護自己,把自己的小環境做好,同時發展出自己新的核心產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