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紡織產業轉移對促進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多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占我國紡織產業規模85%的東部沿海地區要素制約加劇,成本上漲較快,競爭優勢減弱,而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推進紡織產業轉移,對推動紡織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紡織行業持續發展顯得尤為緊迫。
推進紡織產業轉移,有利于發揮東部沿海地區人才、技術、市場和信息等優勢,突破土地資源匱乏、環境壓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約因素,提高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加速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利于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土地、勞動力、原料、能源等比較優勢,通過承接紡織和服裝制造業轉移,發展經濟并擴大就業;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國地緣廣闊、區域經濟互補性強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增強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方針,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資源整合和利用能力,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新一輪紡織產業發展。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突出企業主體作用,政府因勢利導,創造條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企業主動、政府引導、行業協調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的機制,推動紡織產業轉移的有序實施。
2. 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產業轉移要與培育優勢企業、優勢產業相結合,與淘汰落后、兼并重組相結合,支持企業在轉移中提升,在承接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促進產業升級。
3. 堅持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統籌兼顧東中西部特色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形成地區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和錯位競爭、互相依存的產業布局。
4. 堅持節能環保與持續發展相結合。產業轉移要充分考慮環境要求,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注重節能環保,避免污染轉移。禁止列入淘汰目錄的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的轉移,防止低水平產能的無序擴張,增強后發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