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告訴我,中國的醫藥工業2009年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總產值突破了萬億,二是行業總體的利潤超過了千億,三是出口藥品突破了千億。“這表明我們很可能在十年內趕上歐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醫藥產品的消費國家。”
今年內1-4月醫藥制造業實現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分別為3405億、3215億,同比增27%、26%;出口交貨值達289億,同比增30%。國聯證券醫藥組組長趙心說,“經過金融危機的低谷,各個子行業都出現了好轉跡象,表現較好的子行業為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三個子行業。”
正是這樣一種勢頭,催生了中國的597個醫藥新富家族。他們,是提前看到趨勢、堅守夢想的一群人。
登上中國首富寶座的李鋰今年46歲,在肝素行業摸爬滾打了25年;國內血液制品和疫苗行業雙龍頭華蘭生物的掌門人安康,是位62歲的科學家,一手建起有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兩大研發中心;奇正藏藥的雷菊芳從中科院毅然請辭,1992年只身赴藏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研發孵化和商業模式創新是他們成功的兩條大道。前者雙鷺藥業堪稱典范,其創始人徐明波做研發出身,自2003年上市以來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都在8%以上,而2005年后基本都是維持在15%左右。他專注于不斷地研發推新品,將營銷完全打包交給了經銷商,因此銷售費率一直下行,2009年僅占3.69%,這在醫藥行業極為罕見。
后者許冬瑾家族的康美藥業算是典型,其“另辟蹊徑、專營飲片”,5年間增值超過21倍。主營業務身處中藥飲片這個傳統領域,康美藥業通過產業鏈一體化和技術質量標準化,實現了公司的飛躍發展。
當然,這兩條路,國內醫企都還只是剛剛起步。但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6月上報國務院,有望年內出臺。眾企業和風投已經在行動。
多年前北島寫過一句這樣的詩:“我們的時代在背后,突然敲響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