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化工減負有助擴大內需
2010-7-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化工企業
最近,有兩條消息格外引人關注:多倫多G20峰會期間,中國財政部國際司司長鄭曉松表示,2009年我國減稅規模達到5000億元,今年大部分減稅方案還要繼續執行,而且會有新的結構性減稅,規模與去年相當。另一條消息是,6月中旬,國務院決定成立減輕企業負擔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13個部門有關負責人負責統籌協調減輕企業負擔專項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相關方案和實施意見。
客觀地講,國內企業的稅費等負擔長期以來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只是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這個矛盾才沒有凸顯出來。以化工行業為例,化工企業繳納的稅收,主要是作為國家稅種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此外還包括城建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車船稅等一些地方性的附加稅和小稅種。當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17%,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為25%。
近幾年,企業界要求減稅的呼聲日漸高漲,國家的減稅減負進程明顯加快。新企業所得稅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稅法取消基本稅率33%加18%、27%兩檔優惠稅率的稅制結構,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統一為25%。實施新稅法后,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內資及內資控股企業每年可減輕稅賦315億元,全行業則可減輕稅賦271億元。
此外,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稅轉型改革在全國推行,規定企業應繳增值稅能夠抵扣新購入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進項稅金全額,每年可減輕企業稅賦約1200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和成本壓力。
盡管如此,據金融機構對2007~2009年國內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所得稅稅負(所得稅/利潤總額)進行的調查摸底,發現化工行業的稅負高達54.8%,居各行業之首。與此同時,民營化企的稅負明顯高于國企?梢,化工行業尤其是廣大中小化企,仍然在巨大壓力下前行。更需要關注的是,基礎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和國際金融危機的來襲,給國內化工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一些中小化企被迫停產甚至關閉。
為破解困局,國家提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更多地轉向擴大內需。但企業經營活動萎靡,必然造成高失業率和居民收入增長乏力,所以擴大內需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策推動,而為企業減負正是救活企業的一劑強心劑。只有給化工等各類企業卸掉過重的包袱,提供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企業才能充滿活力,化工行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才能繁榮。
當然,為企業減負不應等同于給企業主創收,而應該跟增加勞動者收入、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升級、節能減排等結合起來,只有讓企業減負惠及于大眾、惠及到企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才能具有擴大內需的實際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為企業減負,可能致使當前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捉襟見肘,這就需要從壓縮非生產經營性支出預算等方面來妥善解決了。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