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中午,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經濟開發區上海街20號,初亞軍在四樓會議室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我不認為我有任何責任,這是天災,我能怎么辦?”
初亞軍是非國有控股企業新亞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控制人,7月28日,新亞強公司和吉林眾鑫集團的7138只化工桶被洪水沖入松花江,引起吉林市及松花江下游居民的恐慌,賴吉林省政府全力組織打撈,化工桶方得免大量流入國際性河流黑龍江。
這7138只化工桶中,有6064只從新亞強公司院內流出。
新亞強公司和吉林眾鑫集團僅一墻之隔,洪水過后,兩家公司之間,只剩下一堆爛泥和破磚。
化工桶事件發生后,多家媒體對新亞強有過報道,但8月3日初亞軍對中國經濟時報和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自己此前沒有接受過其他任何媒體的采訪。而眾鑫集團,則所有媒體記者都不曾找到其負責人,永吉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女干部也說,眾鑫公司里根本找不到人。
初亞軍:純屬意外天災
沒料到這個地方會有這么大的洪災,就當吉林倒霉,當我倒霉一回,初亞軍對記者說。化工桶事件后,吉林市水文局表示,經測算,7月28日溫德河的水位之高,為1600年來僅此一遇。
溫德河,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現場踏勘,是一條繞經永吉縣城注入松花江的小河,即便洪水過后,其在新亞強公司附近的河床寬度,最寬處目測也僅十余米。但這條小河在7月28日涌出的洪流,不只卷走了7000多只化工桶,還摧垮了永吉縣通往吉林市的交通樞紐溫德河大橋。
記者發現,溫德河繞經永吉經濟開發區時,有一個拐彎,新亞強公司恰處于拐點,當河床已經容納不下因一夜暴雨而急速高漲的大水后,水流漫出河道直接通過300米外的新亞強公司和吉林眾鑫集團的廠區沖向低地。 “28日早晨6點我接到電話,說上游要泄洪,讓做好準備,9點左右泄洪,7點零5分我趕到公司,看到地上漫點小水了,當時雨不大,我開車到靠近后墻的鍋爐房邊看情況,下車看才十分鐘,水就漲得開不了車,到7點半,眼瞅著空桶漂走,太快了,根本來不及轉移。”初亞軍說,溫德河是很小的河,怎么也想不到這么小的河會發這么大的水。
8點,初亞軍看見產品桶和原料桶也都被洪水沖走,9點,公司圍墻倒掉。通訊斷絕,公司68人困守辦公樓。直到下午3點,才偶然接通電話,吉林市區的一個朋友,是某銀行行長,來電問,是不是你的桶?
自認不是企業責任
初亞軍說,當時并沒有想到打撈桶,人都顧不上,還在樓里等待救援。
我覺得,第一個提出打撈的干部,真的了不起,初亞軍說,我都沒有想到,覺得沖走就沖走了吧,算企業損失慘重,只能認了,那些原料桶密封很好,就算漂到海里也不會有事,產品桶本身沒有污染,我當時覺得,也污染不了松花江。
直到下午5點,救援者將新亞強公司員工全部轉移出去。第二天,洪水消退,新亞強公司組織員工找回460只桶。
這天,化工桶流入松花江,已經成為大事件。
初亞軍指責媒體造謠:“有人說,公司已經被武警接管,王姓負責人被刑拘,連我的姓名都搞錯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回事。”
他認為,此番洪水來得突然,沒有接到準確的預報和通知,不可能在一個小時內轉移數千化工桶。
至于建廠,選址、安評、環評、驗收,都有正規手續。他否認2006年9月環保部督查時對其作出的“未批先建”結論,稱各項手續齊全。
而據南方周末報道,7月30日,國家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主任文毅曾向南方周末短信證實,“據省市環保部門查詢,兩個化工企業均有環評審批和環保‘三同時’驗收手續”。
8月6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吉林省環保廳采訪,該廳辦公室主任拒絕就該事提供任何信息,稱省委沒發話不能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