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犧牲環境成就經濟,其實我們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黃華德決定,把慈濟環保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產業。
“這雙嬰兒鞋是用1個寶特瓶制成的,這件T恤衫是用12個寶特瓶制成的,這條毛毯是用70個寶特瓶制成的。”臺灣制衣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德式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華德說。
剛剛結束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賽,有9支球隊的球衣原料都是由德式馬提供的,而這些原料來自回收的塑料瓶。據黃華德透露,塑料瓶回收后經處理制成纖維和布料,并不是新技術,也并非德式馬獨創,這次能躍上國際舞臺,憑藉的不是材料技術的再創造,而是制程改良。
塑料瓶由石油提煉的副產品聚酯所制,它的出現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它不能重復使用而且萬年不腐,又給地球增加了新煩惱。
早在2004年,慈濟會創始人證嚴法師問黃華德:“如果寶特瓶和化纖衣物一樣,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為什么寶特瓶不能回爐制成衣物呢?”黃華德回答說:“這種技術美國10年前就有了,并不高深,難的是過程復雜。不是所有寶特瓶都可以再利用,寶特瓶如果混雜了不能利用的材質,就只能拉出很低檔的短纖,織不成衣料,僅可用做填充棉。甚至寶特瓶清洗不干凈,也會影響抽絲的品質,產生很多廢品,浪費資源。”
塑料瓶若要回爐,首先要分類、整理,而后洗凈踏扁,然后送入塑膠加工廠切片漂洗,制成酯粒;再送到紡紗廠抽絲,紡織廠織布,最后裁切縫制。在送入加工廠前,幾乎所有的環節都需手工處理,沒有經濟效益可言。因此,這項技術一直不成氣候。
黃華德決定,把慈濟環保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產業。“過去我們犧牲環境成就經濟,其實我們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對記者說。
2006年,為GAP、ZARA、H&M等品牌貼牌生產起家的德式馬成立環保部門,開始開發塑料瓶再生纖維,剛開始良品率只有30%。經過近1年的創新,德式馬突破技術瓶頸開始量產,50萬個塑料瓶變成了7000條毛毯。再生環保毛毯開始使用在美國、菲律賓、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社會救助中。
隨著產品成本不斷下降,產品品質越來越高,塑料瓶不僅被制成毛毯,還被制成T恤衫甚至嬰童服裝鞋襪。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拜會證嚴法師時,曾稱贊用塑料瓶制成的毛毯和圍巾“和羊毛的一樣柔軟”。
2008年,黃華德又成為新成立的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推廣慈濟的大愛環保紗,而大愛感恩科技將投資資本與獲利盈余全數捐給慈濟基金會。2009年,僅大愛感恩科技營業額已經達到7000萬元新臺幣,并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成長。
如今,臺灣每年回收8.2萬噸的塑料瓶中,大愛感恩科技就占了7500噸,大愛感恩科技已經成為塑料瓶再生纖維推廣的先行者。黃華德表示:“我們發現商機更要發現善機!把環保與公益的理念融入到產業上去,是我們兩岸企業家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好好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