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生物能源產業加速國際糧荒
2010-8-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生物燃料 乙醇
繼俄羅斯宣布實行出口禁令致使全球小麥價格被大幅推高之后,烏克蘭也打算限制糧食出口,以保障其國內糧食安全。烏克蘭農業部長普里夏日紐克近日表示,受干旱天氣影響烏克蘭糧食減產,在今年7月至明年6月的農業營銷年度中,總共可出口糧食1600萬噸,比上一年度減少500萬噸。
類似于2008年一樣以“糧荒”為外在表現的國際糧食投機高潮或將在今年下半年出現。雖然這對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且與國際糧食市場存在防火墻的中國糧食安全而言,并無多大實質性沖擊,但是高度關注這種趨勢的演變也應是未雨綢繆的必然選擇。
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亞洲主要國家基本都不會受到“國際糧荒”的影響,因為中國、印度、越南等國都是糧食完全自給的國家,但是如果未來國際糧價再持續高漲,為了保證國內的糧食安全的限制性舉措有可能出臺。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國有糧食企業原糧總庫存超過4500億斤,庫存消費比達40%以上,遠超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安全線水平。
受“國際糧荒”傷害最大的將是非洲、拉美、中東等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和地區,因為中東地區屬于石油資源的“黑金地帶”,糧食價格暴漲對其影響和沖擊并不會太大,而非洲和拉美的不富裕和貧窮國家若是遭遇類似于2008年“國際糧荒”時的糧價飛漲,糧食短缺引發的國內問題或將異常嚴峻。
實際上,從總量來看,全球目前并不缺糧,但美國和歐洲等西方國家的生物能源消耗了至少數億人口一年的糧食消費總量。根據目前公認的數據來看,一個人一年的口糧大約只能加工70升左右生物燃料,而這70升生物燃料大約能讓一輛普通轎車跑700公里,以玉米制造生物乙醇為例,在節省全球2%的石油消耗的同時,卻能造就糧價上漲30%左右的驅動力。由此可見,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生物能源產業和糧食投機資本的推動,是“國際糧荒”現象出現背后相映成趣的“哼哈二將”。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