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國工程院主辦的第103場工程科技論壇在滬舉行,眾多院士、專家共同探討紡織技術新進展。據青島大學夏延致教授介紹,以海帶為原料的海藻纖維紡紗技術已研制成功,“海帶服裝”有望在明年進入市場。
海帶是褐藻的一種,含有豐富的海藻纖維。實驗測試表明,海藻纖維具備與棉纖維相當的強度,手感甚至更勝一籌,完全可以成為紡織原料。此外,海藻纖維還具有許多棉麻材料不具備的優良性能。在海藻纖維中結合進不同的金屬離子后,能讓它具有一定的抗菌和防電磁輻射功能,躋身高檔功能性面料。而且海藻纖維天生具有阻燃性質,在消防防護服制造等特殊領域也能發揮作用。
夏教授透露,海藻纖維紡紗技術進入了中試階段,生產出的“海藻布”已能滿足服裝生產要求。按現有技術水平,海藻纖維紡織可以實現“一斤海帶一米布”,大規模投產后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與同類功能面料相比,未來“海藻衣”的預期價格不會很高。
我國是海藻生產大國,海藻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與青島一樣,上海也是海藻生產的“大戶”,發展海藻纖維可謂潛力巨大。與會專家指出,海藻纖維的環保特性值得關注。天然的棉、麻和動物纖維會與糧食爭奪土地,而化學合成纖維又面臨石油枯竭的前景。與之相比,海藻纖維是傳統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之外的第三大紡織材料來源,是一類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對我國紡織產業的發展有著特殊意義。夏延致教授表示,紡織工業廢水一直是水污染的重要來源,而由海藻提取纖維的工藝流程以水作為溶劑,是“零污染”的綠色流程。不僅如此,經過特殊加工的海藻纖維還可以用來吸附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成為治理水污染的“功臣”。